GBT23001-2017两化融合贯标全套程序文件与表格模板 下载本文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a)技术实现的责任划分; b)技术实现的主体; c)技术开发单位; d)可行性分析; e)技术指标要求; f)投资概预算; g)技术获取方式。

8.3.1.2公司依据两化融合实施框架、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评估现有相关的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开展技术需求分析,论证可选技术路线,明确性能参数要求等技术指标,编制投资概预算,确定技术实施范围,形成技术方案。

8.3.1.3获得各方确认的技术方案确定后,要由实施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审查确认。例如,采购技术方案审查确认的责任主体应包括公司负责采购流程及其组织结构优化的责任主体,如采购部;销售技术方案的责任主体是公司负责销售流程及其组织结构优化的责任主体,如市场部,而总体技术方案的责任主体则为负责综合运营改善的部门。由责任主体确认后的技术方案应按照公司所确定的审批流程及审批权限,由相关负责人进行确认、签署生效。

8.3.1.4在制定技术方案时,确保:

a)明确技术实现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 b)技术实现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

c)按照规定的程序确认和批准技术方案,包括得到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数据开发利用实施主体的确认。

公司制定《两化融合实施与运行控制程序》,对技术方案的制定过程进行控制。 8.3.2 技术获取

8.3.2.1技术获取是将技术方案付诸实际的过程,一般可包括实施准备、执行、安装部署、调试和测试等过程。技术获取方式包括自主开发、共同开发、外包、外购、租用等。 8.3.2.2公司应明确技术获取最根本的目的是将技术、知识转化为公司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因此公司不仅应合理选择获取技术的途径,还必须关注技术获取后的消化吸收与利用。技术知识转移是帮助公司人员有效应用所获取技术的必要条件,公司应采取有效手段(如网络平台),对相关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包括理念、方法和技术等),确保技术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和充分性。此外,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技术的开发建设单位将必要的技术知识及时转移至应用主体。比如对技术应用主体人员进行必备技能的培训、技术资料移交、技术交底等。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应适当保持技术获取的记录,比如技术文档、操作手册、培训资料等。 8.3.2.3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等初始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对于所获取技术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制定《两化融合实施与运行控制程序》,对技术获取过程规范管理,并确保:

第 24 页 共 38页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a)必要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 b)所获取的技术的有效性; c)技术知识向应用主体有效转移。 技术获取过程产生的记录,予以适当保持。

8.3.2.4公司应确保技术的应用主体全程参与技术获取过程,其参与度越高,所获取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应用成效越好。 8.3.3 技术实现的监督与控制

8.3.3.1公司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技术实现。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获得技术实现过程中的动态信息;

b)必要时,对技术实现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 c)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技术风险。

8.3.3.2公司采取例会、周报等适当的方式,必要时采用里程碑评审等监视与测量手段,跟踪和控制计划、进度、质量、调整、变更等的执行情况以及相关方反馈等动态信息,确保技术方案有效实施。

8.3.3.3在监督与控制过程中,加强风险点识别和风险控制,制定应对措施以规避风险。 8.3.3.4公司制定《两化融合实施与运行控制程序》,对技术实现过程的监督与控制进行规范管理。监督控制产生的记录,予以适当保持。 8.4数据开发利用 8.4.1数据开发利用方案

公司应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对数据开发利用的价值形成共识。 公司应制定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方案应:

a)明确数据开发利用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 b)确保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得到有效的安排和沟通;

c)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 8.4.2数据开发利用

公司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有效地开发利用数据,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数据开发利用是通过对数据的选取、分析和应用,进而全面实现数据价值的活动。公司充分认识到数据开发利用是优化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并对其在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方面日益提升的价值形成共识。

(1)数据开发利用的价值可表现为:

a)有助于技术改进,如寻找最佳产品设计和工艺参数; b)有助于优化业务流程,如持续优化产供销协同水平;

第 25 页 共 38页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c)也有助于改善组织结构,如不断提升岗位及其职能设置和业务流程需求的匹配程度

等。

(2)公司通过对数据的开发利用,可以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同时,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改进也会为数据开发利用创造新的机会和起点。业务系统包括研发设计系统、工艺控制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经营管理系统、两化融合 管理系统等,及决策支持系统等。

适用时,组织应:

a)选择所需的数据,进行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累积、清理和重构; b)建立适用的数据应用模型,并进行评审和批准; c)在业务系统中部署相应的数据应用模型。 适宜时,组织应:

a)利用外部的数据服务;

b)开发内部的数据,为外部提供服务。

8.4.3数据开发利用的监督与控制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数据开发利用。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保获得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动态信息; b)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数据开发利用风险。 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8.5匹配与规范

8.5.1 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

8.5.1.1试运行是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相互磨合、动态匹配的必要过程,也是检验两化融合实施框架中业务需求与目标是否实现的手段。公司在试运行(包括新旧系统切换、新系统上线、技术装备启用等)前,制定试运行方案,确保试运行期间公司正常运转。

8.5.1.2公司高度重视静态和动态数据初始化,包括数据转化、导入与校验等,需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快速、准确完成。

8.5.1.3公司确保全面、有效收集各方反馈意见,识别问题或缺陷,并采取适宜的措施,确保其得到及时解决。必要时,应制定调整方案,并在得到各相关方确认、批准后实施。 8.5.1.4公司制定《两化融合实施与运行控制程序》,管理试运行匹配过程,在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后,做到:

a)明确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开展试运行; b)必要时,开展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c)必要时,开展技术实现的优化调整; d)必要时,开展数据开发利用的优化调整;

e)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有效匹配;

第 26 页 共 38页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8.5.2 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8.5.2.1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匹配性调整完成后,识别、确定并建立或修订管理、业务、岗位、技术等规范性文件,确保匹配后的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得以固化,并按照规定的程序确认、批准和执行这些文件。

8.5.2.2公司应对管理、业务、岗位、技术等规范性文件,按照4.2.2的要求,进行审批、登记、收发、修订、标识、编目、归档、保管、保护、检索、查阅等控制,并有专人负责,以确保匹配后的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得以固化。

8.5.2.3《两化融合实施与运行控制程序》规定了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管理过程。 8.6运行控制

8.6.1各部门负责对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和职责执行情况、数据分析利用情况等的执行实施运行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的奖惩;

IT组负责信息化软硬件的运行维护;

机械开发室负责生产设备设施运行使用的监督管理; 组织应综合采用自查、抽查等方法监视本标准。

8.5.2确定的制度规范的有效运行情况。适宜时,IT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时动态采集、监视运行维护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开展统计分析,不断提高预防性维护水平,确保技术系统持续稳定可靠。

8.6.2适宜时,确保运行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 8.6.3各相关部门保留运行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第 27 页 共 38页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

第九章 评测

9.1总则

9.1.1公司策划并建立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评测体系。通过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内部审核、考核、管理评审等过程,对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的绩效、符合性、有效性、以及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确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程度,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从而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9.1.2公司应策划以下所需评测和改进的内容,并加以实施:

a)通过两化融合所形成的新型能力以及所获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9.2评估与诊断

9.2.1公司制定并实施《两化融合评测与考核控制程序》,《两化融合评测与考核控制程序》包括策划和实施评估与诊断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的职责和要求。

9.2.2评估与诊断按照GB/T 23020-2013的要求进行,公司对其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分析与诊断,并可借助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了解其总体及各项关键指标与行业标杆和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明确持续改进的重点和方向。公司依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自评估体系时,应保持GB/T 23020-2013所要求的评估框架的完整性。评估应覆盖与新型能力目标相关的所有职能和层次。

9.2.3评估与诊断周期至少一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每次管理评审前进行。适宜时,可在管理体系策划或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策划前,开展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识别差距,确定拟实现的目标及关键因素,明确切入点和重点。

9.2.4公司按照规定的周期开展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对照之前的评估结果以及行业标杆和行业平均水平,评价两化融合绩效。当未能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新型能力时,应重点从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匹配等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和诊断,寻找改进机会:

a)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与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的适宜性;

b)新型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 c)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结果。

为确保评估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 9.3监视与测量

9.3.1公司制定并实施《两化融合评测与考核控制程序》,《两化融合评测与考核控制程序》包括策划和实施监视与测量,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的职责和要求。公司确保对影响两化融合绩效的关键指标进行定期监视、测量和分析,至少应包括:

第 28 页 共 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