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规划局-陈江镇隆分区规划 下载本文

第二节 片区及管理单元建设指引

第三十九条、开发强度指标控制

本着“统一规划开发使用强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目标,规划针对片区—管理单元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开发强度引导,开发强度指标包括居住人口容量、毛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详见附表3) 第四十条、公共设施配建要求

为了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应对规划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演进过程,分区规划依据各功能区—管理单元的人口规模、服务半径,明确居住区及其以下配套设施控制要求,重点提出教育设施(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医疗设施(门诊及社康中心)、文体活动站及社区服务站的配建要求。(详见附表4)

第六章 公共设施配套规划

第四十一条、总体布局

分区规划加强了区级中心——片区中心——社区中心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总体布局遵循“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本着“优化核心、强化内聚”的规划理念,建立“以远景区域产业配套中心、次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和行政文化中心为核心,片区级、居住区级为骨架,社区级公共设施为基础网络,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第四十二条、公共设施用地控制策略

分区规划针对公益性公共设施和经营性公共设施提出差异化的用地控制与管理策略。

(1)公益性公共设施

包括行政办公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及社会福利设施等,在分区层面对其用地进行定位和定量控制,并执行刚性控制要求;

(2)市场经营性公共设施

主要包括商业设施、商业性办公(办公公寓)、服务业、旅馆业和游乐设施等。市场经营性公共设施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弹性调控,土地使用可遵

循兼容性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第四十三条、公益性公共设施配套

(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57.5公顷。其中控制次区域行政办公用地18.0公顷,预留镇隆行政办公用地10.5公顷,并保留现状的陈江办事处办公设施用地2.5公顷。

(2)文化设施和体育用地 1)体育用地

规划体育用地26.3公顷。结合大运场馆建设一个区级体育中心,用地面积8.2公顷;规划片区级综合体育活动场地4个。

2)文化设施用地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19.8公顷。在行政文化中心内规划一个区级文化中心,用地面积分别为3.0公顷;结合片区和社区中心,规划了片区级文化活动站2个,社区文化活动站3个。

(3)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 32.5 公顷,包括一所800床的三级甲等医院(9.7公顷)和三所500床的综合医院(共计16.7公顷), 一所妇幼儿童医院;一所区卫生监督所(2.3公顷),兼疾病控制中心。

(4)教育科研设施

规划教育科研设施用地86.0公顷。规划产业研发用地3.7公顷;沿梧村水库大岭牯分别规划职业教育学院一所,用地面积4.0公顷;规划寄宿制完全中学3所,包括现状的仲恺中学(10.7公顷)、镇隆中学(5.5公顷)和新增的五一中学(6.2公顷);规划寄宿制高中两所-陈江寄宿制高中(17.7公顷)和镇隆寄宿制高中(8.5公顷)。

(5)福利设施

规划福利设施用地4.8公顷。其中福利救助站一所,用地2.7公顷;规划敬老院二所,规模为500床,用地面积均为2.0公顷。 第四十四条、经营性公共设施配套

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366.5公顷,其中需独立占地且不与居住建筑兼容的商业设施用地34.2公顷。

第七章 综合交通规划

第四十五条、规划建设目标

(1)以京九铁路、深惠高速、莞惠高速和粤湘高速等公铁一体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建构与珠三角核心区有机衔接的交通枢纽。

(2)建立与陈江仲恺次区域功能地位相匹配、多层次、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依托高快速交通引导产业和人居空间拓展,以完善的城市道路网支撑陈江仲恺次区域的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

(3)以快速公共交通引导客流交通出行,实现“交通—土地一体化”。建立支撑组团城市布局的高速公共交通体系,并与珠三角城际轨道系统、城区的特色公交系统有机衔接;近期优先发展常规地面交通,远期建设大运量客运轨道交通。

(4)构建“环状+方格网”的主次干道网骨架,处理好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形成层次化、等级分明、快速通畅的城市道路网络。

(5)加强静态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动态交通组织,营造安全舒适、组织合理、运行高效、换乘便捷的出行环境。 第四十六条、铁路规划

规划期间保留原有京九铁路走廊,远景依据总规对其线路作出调整。保留陈江站,引导站点周边地区仓储、物流的发展。 第四十七条、轨道交通规划

规划沿仲恺大道预留莞惠城际铁路的线位,建议利用仲恺大道的中央分隔带(8米)铺设,并对沿线用地进行控制,对站点片区土地利用和高强度开发进行引导。

沿莞惠城际轨道线规划陈江公交接驳站,用地面积1.6公顷。 第四十八条、高快速交通规划

(1)高速公路

深惠、惠河高速与在建的莞惠高速、规划的粤湘高速共同构成陈江镇隆地区的高速公路交通骨架。分区规划对在建的莞惠高速施工线位进行落实,同时预留粤湘高速线位。高速公路两侧各控制50米的防护绿带。

(2)快速路

综合考虑陈江镇隆地区发展的定位和未来作为联接港深莞惠区域节点的

发展需求,沿陈江仲恺次区域规划环状快速路网--南大道、北大道和西大道等外环快速路,并与区域高速公路网有机衔接。规划快速路道路红线宽度均为60米,设计车速60~80公里。路网密度0.60公里/平方公里。

(3)交通节点设计

规划预留了高快速体系的交通节点建设用地,优化交通节点设计。充分考虑高快速交通体系与城市干道的有机联系,建构通畅快捷的对外交通网络。

(4)深惠高速改线建议

规划提出远期结合南大道的建设对深惠高速公路进行改线。即将原深惠高速与南大道的功能进行置换--原有的深惠高速公路改为城市快速路,而将规划的南大道快速路设计为深惠高速公路的延伸段。分区规划在道路断面设计上为改线预留弹性建设空间。 第四十九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总体结构

城市道路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层次。陈江仲恺中心城区的路网骨架总体呈“外环+方格网”结构:沿中心城区的北侧、西侧和南侧外围分别规划北大道、西大道和南大道,为该路网结构的外环快速路;主次干道路网呈方格网结构。

(2)城市主干道

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36~60米。

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从北至南):观田路(36米)、体育路(42米)、陈江大道(42米)、仲恺大道(60米)、大欣路(36米)、青沥路(36米)、357省道(50米)等;

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潼镇路(42米)、新120省道(50米)、曙光大道(旧205国道)(42~50米)、平南大道(42米)等。

主干道的道路网密度为1.26KM/KM2。 (3)城市次干道规划

道路红线宽度30~36米,承担集散主干道交通的功能。次干道的道路网密度为1.60KM/KM2。 第五十条、静态交通规划

(1)根据陈江镇隆地区的实际情况,其中心区的社会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控制在200~300米以内。在用地相对充裕的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宜控制在800~1200米以内,适度规划大容量的社会停车场。

(2)鼓励社会停车场与建筑物人防空间、配建停车场联合开发。 (3)对外交通枢纽如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应规划与之便接驳的社会公共停车场。

(4)规划独立占地的社会公共停车场用地7.0公顷。 第五十一条、公共加油站规划

根据规划区路网、土地利用以及未来人口、经济、车辆保有量等的发展情况,采用现状调整(关闭或合并)和规划增加两种方式设置加油站。

调整现状3座加油站,规划增加7座加油站和3座加油加气站。 第五十二条、客运枢纽站规划

规划了两个客运站—陈江和镇隆客运站。陈江客运站为二级枢纽站,用地面积4.4公顷。镇隆客运站为四级枢纽站,用地面积4.3公顷。

第八章 绿地系统规划

第五十三条、规划目标

(1)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带,改善城乡景观环境,突出地方自然人文特色。

(2)以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良性循环为前提,以黄沙水库、黄皮岭水库、观洞水库及其山体为生态背景,以梧村郊野公园为绿心,以城市组团间生态隔离带为绿廊,以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两侧的防护绿带和城市主、次干道公共绿带为骨架,以公园、街头绿地和附属绿地等均衡分布的点状绿地为重点,构成多层次、多功能、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 第五十四条、规划布局

总体采用“一环一心、两廊多带”的网络化城市绿地结构。

一环一心:以环城的山体林地为生态背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一心即以梧村郊野公园(由梧村水库和大岭牯共同组成)为城市绿心,构建具有生态隔离、游憩和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生态休闲游憩区。

两廊:重点构筑梧村河和陈江河滨水生态绿廊,沿河建设滨水公园,建成串联各组团连续的线性开敞空间,为城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并形成展示山水城市风貌的核心展示空间。

多带:以深惠、惠河、莞惠和粤湘等高速公路和北大道、南大道、西大道等快速路以及铁路为脉络形成网络交错绿带,成为串联组团和片区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