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三量说 下载本文

对于真比量、似比量,永明延寿法师没有解说。对于非量,《宗镜录》中说:

非量者,谓心缘境时,于境错乱,虚妄分别,不能正知,境不称心,名为非量。[gx53]

永明延寿法师为什么给非量下这样的定义?他这说法从哪儿来,我想可能是从窥基法师这句话来:

似现、似比,总入非量。[gx54]

既然窥基法师这么说了,于是永明延寿法师就进一步给发挥一下。常用的几部佛教词典对于非量都是这么解释的。永明延寿法师在下边儿没有解说非量的具体情况。

窥基法师虽然这么说了(注意,窥基法师并没有把现量、比量、非量合称“三量”),但我们还是要看一看把非量与现量、比量并列称为三量到底合适不合适。在此之前都是把三量解为现量、比量、圣教量,现在换了非量,总得给个理由。有人是把《成唯识论》卷二中的这一段话当成了三量应该有非量的证据:

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gx55]

凭这句话能够把现量、比量、非量并称三量吗?我看未必。如果我们把标点符号这么加:“??或量、非量,或现、或比??”那这就该理解成:“??要么是量、要么不是量,(如果是量的话)要么是现量、要么是比量??”为什么我会这么理解呢?因为在《集量论》中对非量是这么说的:

若由意识结合、未得定解者即属非量[gx56]

《集量论》是新因明的奠基著作,被称为“量经”,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权威的。这个说法中就强调了“未得定解”。而按永明延寿法师给非量下的定义,则是有定解不过错误而已。比如说北方人第一次见到娃娃鱼因为不认识而当成了大壁虎。按陈那论师《集量论》的说法这不是非量,但按永明延寿法师的说法这就是非量。永明延寿法师见没见过《集量论》,我估计是没有。因为玄奘法师没有翻译这部论,义净法师在景云二年(711年)翻译了,后来不见了,至于在永明延寿法师的时候丢没丢,现在不清楚。在《宗镜录》中确实引用了许多书,而且中间也引用了《集量论》 的一个颂子,“《集量论》颂云: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 《宗镜录》引用《集量论》的仅只这一个颂子,但这个颂子在《成唯识论》中也引用了,他其实是引用的《成唯识论》而已。而窥基法师看没看《集量论》原文,我估计也没有,不然的话,怎么可能把似现、似比归入非量呢?这明明不合《集量论》中非量的定义。那么,能不能把窥基法师的“似现、似比,总入非量”作其它的理解呢?对于窥基法师这句话,《后记》中是这么说的:

“似现、似比,摄入非量”者,非量体宽,摄似现、比[gx57]。

按《后记》中这么解释的话,应该是这样理解才对:非量包括似现量、似比量,但并不能说仅只是似现量、似比量,不等于似现量加上似比量。

《集量论》在现量品中破数论的时候,有这样一句颂子,“若谓二顿生,彼非量观余”,但陈那论师解释“彼非量”这三个字儿的长行是说,“领受量根之意,未说为量”(《集量论略解》23页),在韩镜清老先生的译本中干脆就不是“非量”,而是“非为能量”(韩老译本没有公开出版),这就很明显,“非量”根本就不是一个词素。

永明延寿法师把量和非量并列的还有,比如《心赋注》卷一有言:

即明见缘相时,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gx58]

《成唯识论》卷二中有言:

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gx59]

《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有言:

岂一心中亦量非量,得自缘故?许有见分即无此失![gx60]

《瑜伽论记》卷五有言:

是故,五根五识,有量、非量。[gx61]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我们不妨把这都理解成:是量的、不是量的,也就是有定解的、无定解的。

而且,在永明延寿法师的著作中,三量并不统一,一会儿用现量、比量、非量,一会儿又用现量、比量、圣教量。《宗镜录》卷五十五有言:

有三量:一证量、二比量、三至教量。论云:三量建立六根。依证量中眼根心心数法名见,依余耳等五根心心数法名知,依比量心心数法名觉,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又云:若见若知言说,是依现量。若觉言说,是依比量。若闻言说,依至教量。释云:证量者,即境现在前,分明证了,名证量。眼心心数名见,耳等五根心心数法,于证量中了自境时总名知。意根心心数法,于比量中了别境界名觉。如隔墙见角,比知是牛。比度推求,唯在意根。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即至圣之言教,名为至教量,亦云圣言教量。[gx62]

《宗镜录》卷六十九有言:

由三量故如实观察:谓由至教量故、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此三量,证验道理。[gx63]

永明延寿法师的三量不统一,表明了当时的教界对把现量、比量、非量并称三量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根据陈那论师的说法,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表:

真现量(正)

现量(直接) 似现量(误) 量(有定解) 比量(间接) 真比量(正) 认识 似比量(误) 非量(无定解)

根据窥基法师的说法,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表:

现量

正确 比量

有定解 似现量

认识-量 不正确 似比量 非量

无定解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比量式中的犹豫问题。象“此山有火,现烟故”,这个因就是犹豫的,实际上这个式子虽然因是犹豫的,但举这式子的人是把“此山有火”当作确定的见解了,这是因明与逻辑的区别,因明的宗是先有的,宗是确定的,举因不过是论证给外人看一下以度化对方而已,现在竟然举出了“此山有火,现烟故”这样的式子,只是说明了举这式子的人说法不善巧而已。这不影响见解的确定,所以这是有定解。

根据永明延寿法师的说法,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表: 真现量(正) 现量(直接认识) 似现量(误) 非量 认识-量 似比量(误) 比量(间接推知) 真比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