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燕雅-苏州产业结构分析 下载本文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0级课程论文

引 言

近年来,苏州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苏州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本文通过对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对如何优化苏州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产业结构理论,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结构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动态经济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相应经济效益,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结构研究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其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系理论与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构成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具体说来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

1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0级课程论文

程度的改变。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表1 苏州市1991年-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表[1]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235.10 359.69 525.96 720.90 903.11 1002.14 1132.59 1250.01 1358.43 1540.68 1760.28 2080.37 2801.56 3450.00 4138.21 4900.63 5850.11 7078.09 7740.20 9228.91 10716.99 12011.65

第一产业 单位/亿元

35.76 40.56 50.16 68.46 80.37 88.18 88.16 88.01 88.14 90.96 91.41 91.72 75.75 77.00 91.71 104.15 115.18 133.60 142.82 155.79 177.75 195.08

第二产业 单位/亿元

147.22 230.77 336.06 442.89 543.41 567.96 636.42 701.95 764.07 870.10 999.89 1211.52 1771.86 2268.00 2681.54 3152.03 3632.03 4257.90 4547.12 5253.81 5957.74 6502.25

第三产业 单位/亿元

52.11 88.35 139.74 209.55 279.33 346.00 408.01 460.05 506.22 579.62 668.98 777.13 953.95 1105.00 1364.97 1644.45 2102.91 2686.59 3050.26 3819.31 4581.50 5314.30

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元

4178 6360 9258 12639 15784 17474 19713 21733 23592 26692 30384 35733 47693 57992 68618 80116 94318 112872 122565 145229 167454 185420

数据来源:2012苏州市统计年鉴,2012苏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0级课程论文

(一)苏州市总体产业结构分析

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都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苏州国民生产总值于1991-2012年平均每年上涨大致一百亿元,且速度快,趋势趋于平稳。第一产业总值上涨较为缓慢,所占GDP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所占GDP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所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总值呈持续上涨趋势发,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比重适中上升较快。

苏州市历年生产总值及各产值15000生产总值/亿元1000050000199019952000第一产业2005第二产业20102015

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数据来源:2012苏州市统计年鉴

图1 苏州市1991年-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

苏州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并于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11.65亿元[2],比上年增长10.1%;

随着工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型化发展,重工业得到了长久发展。 主导产业稳定发展。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19819亿元。

新兴产业成为亮点,全市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3%,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二)苏州市第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一产业持续良好发展,第一产业在历年的增长保持平稳,其中在2003-2004

3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0级课程论文

年间,下降为77.00和 75.75。1995年-1999年间维持在88.00亿元左右,以后保持稳定。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1%,粮食总产量116.5万吨,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928家。

第一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生产总值得到一定提升,所占苏州市GDP比重有下降。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加速,逐步形成了具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格局。

(三)苏州市第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但工业环节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 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维持在稳定较快发展,发展迅速,在1991—2000年间,产值保持在平均每年100亿元的增长中,在2001—2012年中,平均每年增长500亿元,并逐年递增,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工业创新能力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占有较少,这是苏州市工业附加值较低的主要原因。苏州市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制造业基地,加工贸易出口比高达76.3%[3]。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大多处于委托加工的阶段,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距高端化的工业结构存在差距。

按照历年汇率,1978年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11402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8142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GDP排名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48.4%;又有2012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3.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2010级课程论文

(四)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4];2012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8142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第十,仅比全国平均水平31.8%高0.3%。 新型产业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苏州市第三产业产值自1991年逐年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迅猛,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2012年已达到5314.3亿元,加速接近第二产业产值,很快可能将越过第二产业产值,成为对苏州市地区GDP贡献最重的一个产业。

苏州市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相适应。2001—2005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短期内竟出现了下降,与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违背[5]。同时,与相比国内其它大中等城市,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相对较为落后。从从业人员看,苏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总体从业人员比重偏低,传统流通产业占较大比重,全市流通部门既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一半。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近来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然偏低。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原因

(一)影响苏州市产业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1.自然因素

苏州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

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占市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有利于农业[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