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认识线段 板书设计 (让小朋友们在本子上任意话一条线段,画好后让学生自己分别说一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练习一 课型 练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各种尺子:学生尺,卷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 老师可以让学生先估测一下黑板的长是多少,然后让两人一组到前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一、复习。 1、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认识了厘米和米,那你知道1厘米和1米分别是多长吗? 师生共同进行交流。 2、找一找。 同桌之间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别在直尺上找1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3、量一量。 (1)你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 (2)你的一拃(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长大约是几厘米? (3)你的身高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适时进行知道帮助。并将测量的数据分别填入下表。 手掌宽 一拃长 身高 ( )厘( )厘( )米( )厘米 米 米 4、画一画。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8厘米少4厘米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对比,检查。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5-10。 1、第5题。 2、第6题。 老师先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果填入课本有关空格中,把填写结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 3、第7题。让小朋友先进行判断,然后说明为什么。从而真正掌握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并可以测量它的长度。 4、第8题。 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本题中三角形斜边的测量比较困难,老师要多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把尺子移到三角形斜边的位置进行测量。 5、第9题。 这是厘米和米的简单加减法计算。也是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1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简单交流汇报。 6、第10题。 老师可以先出示题目,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实际上是一样长。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合作小组进行测量。 1、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2、测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面实际测量黑板的长,可以多请几组小朋友,同时观察学生测量的方法。 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 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师: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数位对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小组讨论)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列出算式:36+30=和35+34= 小结: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1:36+30=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师:那么36+30还可以怎么算?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小结:先写36,在36的下行写30,要注意在十位上写的3要与上一行十位上的3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 (3)计算。 让学生看着刚才写出的竖式,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36根小棒和30根小棒合并起来,应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整十根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在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板书出示: 十 个 3 6 + 3 0 6 6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35+34= (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 (2)师: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35+34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板书出示: 十 个 3 5 + 3 4 6 9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小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能乘坐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能合乘一辆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我们用到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1-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改错。 4 5 3 2 5 7 想想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