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详案) 下载本文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蔡丽

联系电话:13118751840 单位:保山曙光学校

制作时间:2012年12月10日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2、解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中的常见内容,其核心是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来把握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并通过鉴赏课内和课外的诗词作品来探究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鉴赏诗歌的形象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即通过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来把握意境,掌握写景抒情的常见手法。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景、情、境的关系,掌握鉴赏意境题的答题思路。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

(2)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并掌握鉴赏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2、目标解析: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是准确感知诗歌形象、主题、情感等的前提,而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答题模式则是规范答题的基本要求。因此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例题让学生感知意象与意境,并归纳解题方法、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三、问题诊断分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时,学生最难把握的就是意象的内涵、意境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不能用术语准确作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训练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景、情、境的关系,理顺答题的思路,掌握答题的技巧。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堂课需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因为运用PPT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读诗、赏诗、写诗都是很流行的事。同学们平时最喜欢读、赏还是写?读是基础,赏是能力,写是水平。基础人人都有点,所以我们的区别就在赏诗和写诗上。但当下流行一句话“挣钱是一种能力,花钱是一种水平,能力可以练,水平是轻易练不出来的”,因此,我们今天主要是练鉴赏诗歌的能力。但诗歌鉴赏是个大话题,包括很多内容,所以就像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你这一瓢”我们今天也只取一瓢。至于取哪一瓢,我们先来看看今年的山东卷考的是哪个知识点。 课前预习:(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赏析】晁补之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合称为“苏门四学士”,这首诗是他行舟吴淞江上时所做,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以抒幽思。

思考:这是2012年山东卷诗词鉴赏题中的第一问,主要考查哪个知识点?——意境 虽然这是山东卷中的题目,但各省高考的知识点基本是相通的,所以这堂课我们主要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问题一:什么是意象、意境?

【设计意图】本问题主要是通过分析景物形象,让学生了解意象和意境。 请看相关知识,先自己理解。 例1:《雨霖铃》的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意象: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等 氛围:凄凉沉郁

情感:离别的无限惆怅和难舍之情

【参考答案】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通过“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等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限惆怅和难舍之情。

【明确】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通俗的说,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写景诗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和物(咏物诗中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变式练习:请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点出意境特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象(明月、松、清泉、石)、意境(幽清明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雄浑壮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象(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意境(高远辽阔)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象(村庄、墟烟、狗吠、鸡鸣、桑树)、意境(和谐静谧)

小结:象:景象(乐景、哀景)——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意:情感(乐情、哀情)——正衬: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境:氛围——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问题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本问题主要是通过分析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让学生归纳并掌握鉴赏诗歌意境题的方法。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①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美景图。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思考:此答案仅供参考,这类题的答案很多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问题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请同学们根据答案以及刚才自己做题的方法,讨论归纳如何鉴赏诗歌意境题?有哪些方法?

【明确】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方法:

①要结合诗词分析,且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而且一要忠于原诗,二要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②要将意象与情感、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③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时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而且背景分为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 问题三:如何解答鉴赏诗歌意境的题目? 【设计意图】本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讨论分析前一个例题的基础上归纳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感情。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或者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景)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境)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情)的情感(心情、心境)。 六、目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