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下载本文

第三,还有很多越轨行为不是犯罪,如艺术家们不修边幅并不是犯罪。 25.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 参考答案:

第一,从经济基础来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城市社区的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赖。 第二,从人口结构来看,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

第三,从社会结构来看,城市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因此,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分层结构复杂多样,社会流动性也比较强。

第四,从社会关系来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所以,虽然城市社区中人们的互动强度和频率都比较高,但多数社区成员彼此之间并不相识。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网络只是松散地联结在一起。

第五,从社会控制来看,城市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一方面,由于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城市社区成员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非正式控制不如在农村社区有效。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同时也是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各种规章制度对城市社区的控制力度和效果都远强于农村社区。

第六,从社区文化来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城市社区对异质性的容忍和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了城市社区成员积极创新,甚至敢于标新立异。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参考答案:

在社会学研究中,对权力的分析主要有“利益一冲突模式”、“权威一合法化模式”、“生产一运作模式”三种模式。

“利益一冲突模式”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人之间的支配关系。

“权威一合法化模式”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是制度化的合法权力。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

“生产一运作模式”认为权力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和司法领域;权力也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被分配的实体性的物。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

11

对权力的分析不应只看到宏大的权力,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 24.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韦伯认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必须依据经济标准(财富)、社会标准(威望)、政治标准。韦伯对社会层级结构划分的多元标准是当今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的基础。

在韦伯看来,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就是财富,是指个人用经济收入来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能力。这实际上是把收入作为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

韦伯所指的分层的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自己所处的时候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并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相应身份尊敬的人组成的社会身份群体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关注点。

韦伯指出社会分层的政治标准就是权力,是指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25.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区别? 参考答案:

“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两个小类。“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并没有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

就行动目标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为了实现群体直接的利益诉求。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许多参与者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多是由于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情况长期存在。人们借群体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

就组织机制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一般彼此熟悉,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甚至有明确的领导者。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许多参与者只是临时起意加入,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中国社会1990年代后,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和影响力都呈上升趋势。

26.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但单个城市中的人口不

12

断增加,而且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几经反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的平稳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特别我国全面工业化进程的启动,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也获得了平稳增长。

第二阶段是19 58-1965年急速调整时期。在这一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先是急剧上升随后又迅速下降。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国家推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城镇人口猛增。但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这种急速城市化的需求,随后不得不动员城市人口返乡。

第三阶段是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我国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与1966年持平。1968-1975年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下放农村。然而。1972年后通过招工、落实政策等途径,知识青年和干部又基本上全部返回城市。

1979年起,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行政主导型不同,这一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市场的推动,是市场主导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相应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步推进。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也比重也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