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的说服艺术 下载本文

李斯《谏逐客书》的说服艺术

摘要:《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后称秦始皇)的一篇奏议,具有高超的说服艺术。李斯《谏逐客书》的说服艺术包括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分析透彻、以理服人,言之有据,以事明理,正反并论、对比鲜明,讲究修辞,语言优美等。

关键词:李斯;谏逐客书;说服;艺术 中图分类号:1207.46 文献标识码:A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后称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人,后游说秦王受到重用,被拜为客卿(当时别国人在秦国做官者的称呼)。后来,韩国派水工赴秦助修郑国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秦国贵族因嫉恨客卿影响自己权势,就利用这件事挑拨秦王,说客卿是六国派来的奸细,应该把他们驱逐出境。秦王最终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打动了秦王,使秦王收回逐客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成命,可见其说服艺术不同凡响,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李斯《谏逐客书》的说服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顺情入机,动言中务

凡是说服别人,首先必须了解别人的心理,把握问题的要害、关键,抓住别人关注的利害所在。李斯深谙此道,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夸赞说:“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当时,秦王已下逐客令,李斯反对逐客,触犯秦王,就是“批逆鳞”,但却“功成计合”,得益于“顺情入机,动言中务”。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既提出了反对逐客的主张,又把逐客说成是吏议,是吏之过,而非秦王之过,秦王只是受蒙蔽而已。这就给足了秦王面子,使他愿意听下去。这就是“顺情”,顺乎人性情理。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重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说明能否用客是秦强大要害和关键。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接下来转到议论秦王,针对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反复推论,得出秦王“重色乐珠玉而非民人”的结论,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最后,又推论出逐客是“藉寇病而赍盗粮”、“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从而发出“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警告。这就是“动言中务”,既点到秦王称霸天下的雄心,又唤起秦王对国家安危的忧思,从而反省逐客的错误,收回逐客的成命。

2、分析透彻,以理服人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理论彻底,就是理论能够揭示事物的深刻本质和根本规律。而要揭示事物的深刻本质和根本规律,就必须使用分析的方法,揭露事物的矛盾,暴露事物的真相。李斯同样深谙此道。为了证明自己“逐客”“过矣”(错误)的观点正确,他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从而揭示出正确的道理,说服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首先,他列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使用由余、商鞅、张仪、范雎等客卿使秦国强大的事实,证明客卿对秦国有功无过,说明逐客就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是非常不合道义的。这是从历史的角度证明“逐客过矣”。其次,他指出秦王看重六国的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而轻视从六国来的人才,这与秦国借用外来人才使国家强大的历史经验与传统向背,因而不是制服六国统一天下的正确做法。这说明,逐客不仅不合道义,而且是不明智的。这是从现实目标的角度证明“逐客过矣”。最后,他指出逐客必然削弱秦国、壮大六国,而且使六国更加仇恨秦国,势必招致亡国的危险。这是从秦国未来命运的角度证明“逐客过矣”。由此可见,李斯正是应用了分析证明法,通过揭示逐客的错误性质即逐客的不义性、荒唐性、危

险性,雄辩地证明了“逐客过矣”这一中心论点,从而使得秦王幡然醒悟,收回了逐客令。

3、言之有据,以事明理

李斯在论证“逐客过矣”的过程中,既注重分析推理,又坚持言之有据,以事明理。例如,他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纳客、用客为例,说明外来的人才――客卿在秦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穆公之所以能“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是因为重用了晋人由余、丕豹,楚人百里奚和曾经客居于宋的岐人蹇叔、客居于晋的岐人公孙支。孝公之所以能使“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是因为重用了卫人商鞅。惠王所以能“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是由于重用了魏人范雎。以这些客之有功却不负于秦的事实来说明逐客的错误,不能不令秦王政信服。再如,为了说明秦王政重色乐珠玉而轻民人,李斯列举了秦王享用的非秦所生的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夜光之壁、郑卫之女。江南锡金、西蜀丹青、《郑》、《卫》、《桑间》、《韶虞》、《武象》等等,这些事实,不能不使秦王承认逐客是重物轻人的错误政策。

4、正反并论、对比鲜明

为了证明逐客的错误,李斯还是使用了正反并论、对比鲜明的说服技巧。他既从正面论述客在秦国历史上的重大重用,又从反面推断穆公、昭王等四君假如“却客而不内”,就会使秦“无富利之实”、“强大之名”:既从正面阐述秦国拥有和使用产自异国的色乐珠玉,又从反面说明,如果秦国对物采取“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态度,则必然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既以纳客、用客的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与逐客的秦王政相比,又以秦王政看重异国的色乐珠玉而轻视异国的人才相比,这鲜明的对比必然推断出逐客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决策,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个结论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5、讲究修辞,语言优美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正确的思想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精彩的观点只有借助优美的语言才能使人乐于接受。李斯深懂得这一点,为了使秦王乐于接受“逐客过矣”的观点,在《谏逐客书》中非常讲究修辞,使语言显得优美异常。首

先是大量使用对偶句和排比句。例如“西取……与戎。东得……于宛,迎……于宋,求……于晋”;“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等等。大量使用排偶句,并和散句错杂出之,就富有整齐错落之美,在音节上又显得抑扬顿挫,铿锵响亮,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又使文章显出滔滔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其次是适当地使用引用和比喻。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秦国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些引用和比喻,对于论证“逐客过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再次是使用反问,达到增加语言的力量并激发读者(秦王)思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伯成,古文观止新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陈振鹏,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3]陈安湖,张国光,大学语文[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