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下载本文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1.本指导书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制梁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 2.作业内容

通过混凝土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检验静载弯曲抗裂系数和在静活载作用下梁体竖向挠度值。

3.试验用仪器、设备

3.1试验时需具有试验台座、加力架、千斤顶、油泵、标准油压表或压传感器等加力设备和计量仪器,其工作能力控制在1.5-2.5倍最大试验荷载之间。

3.2试验台座应能保证试验梁跨度、支承方式、加载状态符合试验加载计算图式要求,且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加载点纵向间距4m且对称布置。6.233.3加载用千斤顶校验系数应不大于1.05。

3.4压力传感器的精度应不低于C级,显示仪表最小分度不大于加载最大值的1%,示值误差应为±1%F.S。

3.5挠度测量采用大量程百分表,最小分度值为0.01mm。

3.6用于观察裂缝的普通放大镜放大倍数10~20倍,直径100mm,量测裂缝宽度应使用刻度放大镜,其放大倍数应10倍,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2mm。

3.7测量跨度用钢卷尺,其最小分度值应不大于1mm。

3.8弹簧式拉力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不大于2% F.S,示值误差应为±1%F.S。 3.9配套标定数据应进行线性回归,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应不小于0.999,并根据加载等级计算各级荷载下的表示值。

3.10试验用所用计量设备、仪器、仪表、钢卷尺等均需经法定计量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测量跨度用钢卷尺应经悬空检定。

4.试验梁安装及试验前的准备。

4.1梁两端支座的相对高差应不大于10mm,同一支座两侧或同一端两支座高差应不大于2mm;支座安装后的实测梁跨度应符合标准要求。

4.2试验梁移入台座对中后,在梁顶标出腹板中心线作为梁体的加载中心线,并在每一加载点铺设垫层及钢座板。钢座板用水平尺找平后,移入千斤顶。

4.3各千斤顶中心与梁顶加载中心纵横向偏差均应不大于10mm。 4.4各千斤顶中心与加力架横梁中心纵横向偏差均应不大于10mm,且应垫实两者之间的空隙。

4.5加载前用10倍放大镜在梁体跨中两侧1/2跨度范围内的下缘和梁底面进行外观检查;对初始裂缝(表面收缩裂缝和表面损伤裂缝)及局部缺陷用蓝色铅笔详细描出。

4.6试验梁静载试验前应仔细核查原始资料,并确认加载计算单计算无误。 4.7梁体挠度测量部位应在跨中及支座中心两侧,测量挠度的支架应牢固、稳定,且不应受加载时试验台座变形的影响。

5.试验加载方法

5.1试验梁的加载分两个循环进行。以加载系数K表示加载等级,加载系数K是加载试验中梁体跨中承受的弯矩与设计弯矩之比。试验准备工作结束后梁体承受的荷载状态为初始状态;基数级下梁体跨中承受的弯矩指梁体质量与二期恒载质量对跨中弯矩之和。

5.2全预应力梁各循环的加载等级:

第一加载循环 初始状态→基数级→0.60→0.80→静活载级→1.00 →静活载级→0.60→基数级→初始状态

第二加载循环 初始状态→基数级→0.60→0.80→静活载级→1.00 →1.05→1.10→1.15→1.20→1.10→静活载级→ 0.60→基数级→初始状态

5.3各千斤顶宜同步、同速达到同一荷载值;加载速度不宜超过3KN/S。 5.4每级加载后均应仔细检查梁体下缘和梁底有无裂缝出现。如出现裂缝或(和)初始裂缝的延伸,应用红铅笔标注,并注明荷载等级,量测裂缝宽度。

5.5每级加载后均应测量梁体跨中、各支座中心截面两侧竖向位移变化和台座沉降变化,以同一截面的两侧平均值分别作为相应截面的竖向位移量或支点沉降量。跨中截面的竖向位移量减去支座沉降影响量即为该级别荷载下的实测挠度值。

5.6对每级加载下的实测挠度值,应仔细复核,发现异常立即查明原因。 6.评定标准。

6.1梁体刚度合格的评定

6.1.1实测静活载挠度值为静活载级下实测挠度值减去基数级下的实测挠度值。实测静活载挠度值合格评定标准:f(实测)≤1.05 f(设计)/¢。¢为等效荷载加载挠度修正系数。

6.1.2全预应力梁抗裂合格和允许出现有限拉应力的预应力梁预应度合格的评定。

⑴在K=1.20级加载等级下持荷20min,梁体下缘底面未发现受力裂缝或下缘侧面(包括倒角、圆弧过渡段)的受力裂缝未延伸至梁底边,评定全预应力梁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