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下载本文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在北林区近几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水稻耕作制度、耕作模式的演变及水稻品种的变化,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已成为水稻虫害防治的重点和水稻生产潜在的危险。几年前,二化螟在北林区曾经大发生过。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程度较轻,被害株率平均1―2%,个别严重的地块达6%以上。随着稻农对该虫防治意识的提高,该虫害的发生程度有所减轻。今年六月下旬和七月上旬温度较高,对二化螟的羽化进度极为有利,稻农仍不能掉以轻心,密切注意田间虫情发生发展态势,并及时组织进行防治。提醒广大稻农要选择适宜的药剂,注意用药时期,进行预防,以保证防治效果。根据对当地田间实际调查,对二化螟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l 二化螟发生危害规律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头部淡红褐色,胴部淡褐色。在我国分布地域广泛。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1代,几年来通过对北林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虫态调查,发现水稻二化螟以蛹和幼虫两种虫态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二化螟幼虫发育一般经过6个龄期,初孵化

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并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危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危害孕穗、抽穗期水稻出现枯孕穗和白穗:危害灌浆、乳熟期至成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危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中心明显。初孵化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幼虫至3龄后才转株为害。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则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鞘)和虫伤株。枯心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主要是减少每亩有效穗数,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秕粒,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造成减产。

二化螟生命力强,食杂性,耐干旱、潮湿和低温条件。在气温23―26℃,相对湿度85%―l00%时,有利螟卵孵化,在20―30℃之间,湿度在70%以上,有利幼虫发育。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2 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由于北林区二化螟主要为一代发生区,我们必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在采取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的前提下,要在6月下旬~7月上旬田间枯鞘开始增多前适时采取化学药剂防治,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1 预测预报。加强二化螟越冬基数和发育进度调查,在二化螟发生严重的水田乡镇的田间增设二化螟的监测点,加强虫情监测,提高预报准确率,根据预测预报,进行及时防治,提高防控效果。

2.2 农业防治。①进行秋翻,减少虫源基数。②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等越冬寄主。③选用丰产、抗虫的优良品种。④灌水杀蛹减少虫源,在二化螟化蛹高峰期,灌深水(10厘米以上,要浸没稻桩)3―4天,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也可以人工摘除卵块带出田外处理。⑤二化螟具有趋嫩绿性和趋茂密习性,因此,要科学地处理好水、肥、栽培密度与二化螟的发生关系。大面积推广水稻稀播稀植技术,大力提倡水稻氮、磷、?配方施肥等技术。 2.3 绿色防控二化螟

①灯光诱杀。在6月末、7月初,每30亩安装1盏杀虫灯,棋盘式连片布局。在二化螟成虫羽化期,每晚20―24点开灯诱杀二化螟成虫。或者用高压汞灯诱杀二化螟成虫。 ②性信息素诱杀。从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开始,全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