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2《呼兰河传》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品味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及祖父的形象。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贴切鲜活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难点: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学习过程】
自学辅助资料
一、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二、作品简介
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
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它(《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预习练习题
1.准确读出下列词语。
蚂蚱 啸 蚌壳 溜平 韭菜 谷穗 倭瓜 玩腻了 蚯蚓 蝙蝠 2.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课堂思考题
阅读活动1.“探园”
①文中哪儿是写景物的自由?
②哪些词、句你最能读出自由?
③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随意的,他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为什么?
阅读活动2.“忆事”
①文中哪些文字直接叙写人的自由生活的画面?
②这些文字体现了28小节中的哪些话?
阅读活动3.“怀人”
①我对祖父的怀念之情集中体现在文中的哪一小节?
阅读活动4.“悟情”
①在香港,作者身处冷酷灰暗的世界,却和我们分享着在后园里的那段快乐、自由的生活,这似乎是一种矛盾。同学们能解释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