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德文化差异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德文化差异

作者:姜丹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11期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德国的交流日益增多。但中德文化间的差异给两国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突。为避免冲突,我们首先应该熟悉两种文化并探索其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接着简要阐述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这五个文化维度,并着重对比中德文化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差异,使人们理解文化差异,从而避免冲突,以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39-02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也愈来愈频繁。但由于中德文化的差异,这种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冲突。并且这些冲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因此引起这些冲突的文化差异也成为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的热点。

提到中德文化交流,人们立刻便会想到现任欧洲华人学会理事长、德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关愚谦先生。关先生与中德文化交流有着深刻的渊源,他的妻子海佩春也是一位德国作家、汉学家。这些年,海佩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她与关先生共同完成了10本书的撰写和翻译工作,为中德文化交流搭桥献策。《德国媳妇中国家》是近年海佩春出版的一本专著,许多作家都给予此书高度评价。冯骥才说:“一些学者警告我们,未来的世界将要因文明的不同发生冲突乃至对决,本书的一对主人公却用相互的爱否决了这种可怕的预言。”铁凝评价说:“一双?德国媳妇?的眼睛,诚恳、善意地观察并眷顾着她的中国家。通篇客观、率直又不乏幽默的语言,讲述着两种文化的相遇、试探、碰撞与融汇。”这本书以一个中国大家庭为背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叙述视角描写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人、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化。展现了中德文化在家庭观念、爱情观念、等级观念方面的差异及中德文化的冲突与调和等,为我们了解中德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因此本文以此书为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工具,着重解释中德文化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差异。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现象错综复杂,文化差异包罗万象,要能较好地区分、比较两种文化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亏有那些对文化痴迷的学者们多年来孜孜不倦的研究,他们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方法和维度,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文化维度入手去分析文化间的差异了。本文作者选择了具有重要影响的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从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中德文化差异。 目前,最具影响的文化理论是由荷兰管理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在1968年和1972年,霍夫斯泰德针对IBM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员工进行了两次关于文化价值观的调查,得到了大量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他找出了能够解释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并于1980年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发表了该研究的成果。他认为可以用4个跨文化维度解释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10年后,霍夫斯泰德又重复了先前的研究,但这次研究对象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60。这次研究不仅再次证实了原先4个跨文化维度的存在,同时又发现了第5个维度,即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该研究结果发表在他1991年出版的《文化与组织》一书中。

二、基于五个维度分析中德文化差异

下面我们以《德国媳妇中国家》为例,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解读中德文化差异。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指的是人们关心自己、个人目标及群体、群体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想的是个人的幸福,个人的追求和个人的利益。相反,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群体”,看重家庭式的观念,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关系及对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一维度上,中国与德国相比是一个更倾向于集体主义的国家,这一特征在《德国媳妇中国家》中有多处体现。比如书中写道:“我们住在德国,但是我总感到,愚谦的心永远悬在中国,他时时刻刻希望给中国多做点事,希望中国脱离贫困。为什么他不能够多集中一些心思来改善我们在汉堡的生活呢?”[1]73在中国这种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人们心中想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关先生同样意识到自己作为祖国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而生活在强调个体主义文化中的德国人,首先想到的是为自己创造更为优越的生活,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

另外,在关先生与海佩春登记的当天晚上,宴请所有参加登记仪式的朋友到饭店用餐,可用餐之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走,表示要到宾馆去。海佩春很是不解,关先生解释说,这是中国人的风俗和礼节,叫“闹洞房”。这里明显表现出中国人要与群体中其他成员分享一切的集体主义特征。这令德国人是难以想象的,这侵犯了别人的隐私,即使关系再亲近也得留下私人空间啊!

(二)权力距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小。 在权力距离这一维度上,中国人比德国人的权力距离感要更高一些。中国被封建社会统治了数千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即使发展到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等级观念仍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强调在家尊敬父母,在单位尊敬领导,在学校尊敬师长,讲求的是社会秩序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等级。与中国不同的是,德国强调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私人生活、政治权利、学术讨论和决策过程方面,人们讲求平等,认同个性平等和法律平等。而在中国的家庭中这种权力距离表现得很明显,在关先生的家里,小辈们都要完全地尊敬从命于父亲,这是他们家的传统规矩,只有这个外国媳妇敢“顶嘴”,说出不同的看法。另外,权力距离的差距还表现在人们对称谓的处理上。当海佩春第一次见到关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儿子时,二人便直接用名字称呼对方。在德国,家庭中的成员可以以名字直呼父母、长辈;而在中国有教养的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直呼姓名是绝对禁止的。

(三)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这一维度指的是对于不确定性和含糊性的容忍程度。生活在低规避程度国家的人们对不确定的事物有较高的容忍度和适应能力,人们往往对模糊的指导语没有怨言,即便没有详细的指令,也会自己去“悟”。相反,生活在高规避程度国家的人们比较注重寻求有序的社会系统,会采取各种手段、措施减少不确定的因素,并要求对指令做出精确的要求,决不能含糊。

中国同德国相比,其民众更能容忍不确定性。例如,在关先生的哥哥到德国期间,恰逢弟弟这段时间不在家,尽管德国弟媳对哥哥照顾得十分周到,可这段时间,他吃的却很少,也消瘦了不少。海佩春经常和哥哥一同去超市买东西,并问他喜欢吃什么,要不要买?但他总是回答用不着,为他买什么,也都被委婉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德国和中国相比,规避不确定性程度较高。德国人说话直率、坦白,平时也喜欢十分明确的表达;而中国人更倾向于模糊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直接说“是”或“否”。但德国弟媳根本不了解中德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仍然按照德国式的思维行事,以为这些东西他真的不喜欢,这便是模棱两可引起的误会,是典型的中国人和德国人的误会。 (四)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

注重事业成功的文化强调物质主义,重视工作绩效,成长在这种文化下的人们竞争意识强烈,对生活的信念是“为工作而生活”。然而,注重生活质量的文化强调个人生活质量的水准,平等团结,重视人与人心灵上的沟通,人们的生活信念是“为生活而工作”。

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都比较追求事业成功。海佩春在书中写道:“我发现这个民族的确非常勤劳敬业,努力钻研,愿意吃苦,和我们德国人有相像之处。这也是中国在这么短短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