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现象而得名。1922年,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探险队》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安达曼岛人》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文化是一个整体,是由各种文化元素所具有的功能整合为一体的;一切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他们一致认为,功能是满足需要,但对功能满足何种需要有着不同的解释。马林诺斯基认为,功能是满足人类生理上的基本需要以及派生的各种社会需要。而布朗则认为,功能满足了社会稳定运作和延续的需要。在研究方法方面,都注重实地调查,强调参与观察,力图从实际中归结出理论和验证理论。他们都强调用功能的观点去分析文化现象,看这些文化现象在整体文化内占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以何种方式与周围物质环境联系。二战前,功能学派对世界人类学和社会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促使了美国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形成。具体内容为:1,功能差异比较通过对文化事实间功能差异的比较,界定各个文化事实的价值、意义及特点。2,功能的统一或连续比较分析。通过把文化事实的功能看作是统一的或连续的,从而将各文化事实链构成以网络整体,进而论证文化事实的一体性,一般本质和对社会的功能和价值。随着马布的去世,功能学派影响力逐渐减弱。代表作:马《西太平洋上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性与抑制》、《科学的文化理论》、《文化变迁的动力》,布《安达曼岛人》、《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人类学方法》,弗思《新西兰毛利人的原始经济》、《人文类型》、《人与文化》、《经济人类学论丛》等。
进化论:进化论人类学的两大思想来源:是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为代表的社会进步观念,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进化论要点:进化论者认为1、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2、社会文化进步的路线和阶段一致;3、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一致。进化论最具代表性人物是泰勒和摩尔根。其他进化论代表:巴斯蒂安,提出“心理一致说”、“民族”概念、“地理区域”概念;巴霍芬,《母权论》提出家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性杂交关系;麦克伦南,《原始婚姻》《古代史研究》《父权制理论》提出外婚制和内婚制概念;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术语,《金枝》提出人类智力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巫术阶段、宗教阶段和科学阶段。 继嗣群:由继嗣关系组成的亲属团体。继嗣追溯方法有从父系和母系同时追溯的双系继嗣或从父系或母系一方追溯的单系继嗣。继嗣群根据继嗣法则构成,例如某个社会以父系单系继嗣为法则,那么这个社会的某一男子及从其某一男祖先来追溯继嗣,并同其他出自共同男祖先的人构成为一个继嗣群。继嗣群不仅是一个有着亲密忠诚感情的亲属群体,而且在一些非工业社会中,还是组织严密的工作单位。他除了在变化不定的生活过程中为该群体中人提供安全和帮助外,还起着支持老年人和体弱者,以及决定该群体中的某个人可与谁或不可与谁结婚等作用。
- 16 -
世系群: 世系群也称家系,指的是由一个可以确知的共同祖先的后裔组成的单系继嗣群体。根据实行父系继嗣或母系继嗣,而分为父系世系群和母系继嗣群。
再分配:货物从生产者那里敛集到某个中心或人物处,然后根据某种目的重新分配到全社会。 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 情境论:民族认同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中为了群体利益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元论( dualism ):概念是晚近才提出的;但二元论的观点自古希腊就存在,其典型代表是柏拉图。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事实上两者都存在着差别。 哲学史上还有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二元论的因素。如17世纪荷兰的B-斯宾诺莎认为,“神”即自然,是世界的唯一实体,它有无限多的属性,其中可以为人类所知的只有广袤(物质性)和思维(意识性)两种,二者绝对独立,不能相互影响。[补充说明]二元论中的“意识”不是人类出现后的“意识”,而是指自然法则。在人类出现以前的物质和意识就是指物质和自然法则,譬如数学就是一种自然法则,数学并不是因为人类出现才有的“意识”。
传播论:传播论是人类学进程中第二个理论范式,它将人类社会的变化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从一个起源社会散播到其他社会,认为文化变迁的过程主要是文化采借的结果。传播论者大多信奉进化论,并试图构建文化史,把异族文化看成时间上的“他者”。传播论要点:1、相信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认定文化采借多于发明;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说明发生过的历史关联的机会就越多;4、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传播论源自德国理想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理论先驱是拉策尔。之后发展处两个变体:英国的埃及中心论和德奥的文化圈理论。埃及中心论代表:史密斯、佩里。德奥文化圈代表:弗罗贝纽,最早提出“文化圈”;格雷布纳,有的文化圈有部分重叠形成“文化层”,还提出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即形式标准和数量标准;施密特,又补充了“性质标准”“连续标准”“关系程度标准”,施密特的文化传播论带有进化论特点,被称为“文化圈进化论”。 报道人:人类学在田野调查中结识的能帮助他们了解当地文化的当地人。 谱系法:是搜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
- 17 -
法。谱系分析方法以个人为中心从家庭成员出发到整个世系群,是田野工作中解 开人群分类的第一件事和出发点
生活史:是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将报道人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
对偶家庭:亦称“对偶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这种家庭在世系从母和族外婚的原则下,一女子为中心,女子定居于本氏族,丈夫来自其他氏族,实行男嫁女、从妇居的婚姻居住制度。这种婚姻由于没有独占和固定的同居生活
人科,也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因为离异很容易。我国云南永宁地区纳西族的阿注婚几位对偶婚的一种。对偶家庭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是群婚向一夫一妻制发展的过渡环节。 扩大家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居住在一起的核心家庭的集合组成。 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和夫的父母或妻的父母所组成的家庭,为小型扩大家庭。 恋母情结:“俄底蒲斯情结”,指儿子亲母反父的情节,由弗洛伊的创立。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性器期(4~5岁),儿童的性要求要在亲近的异性家长中得到满足。弗洛伊的借用希腊神话王子俄底蒲斯无意中杀死生父娶母为妻的典故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儿子依恋母亲害怕父亲的情绪。他认为,恋母情结是儿童性欲发展的高潮,影响着儿童性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恋母情结在通常情况下,因受阉割情节的作用而压抑,如不能完全解决,便会导致各种神经症和精神变态。阉割情节是性器期出现的,在男孩方面表现为害怕失去自己的生殖器的情绪。人类学家通过泛文化的研究,证实此类现象只存在以核心家庭为主要社会基本单位的社会或文化中,从而反对恋母情结普遍说。
继嗣制度: 或称继嗣法则,是根据已知的或推测出来的共同祖先,使每个人与特定的亲属发生关系的规则。
母系继嗣:通过女性把子女与两性亲属联系起来的继嗣方法。一般存在于母系氏族中,以这种方法继嗣,每一代的孩子都属于其母亲的亲属群体。
继嗣规则:强调亲属之间的一部分联系而忽视另一部分联系,使每一个人只和一部分划分清楚的亲属发生关系,这种规则即为继嗣规则。
双边继嗣:指个人同时从父母双方追溯其血统,而不问其性别。 双系(两可)继嗣:一个人的血统计算既可依父系,又可依母系。
单系继嗣:人们形成世系群,这是一个成员彼此有亲属关系的集团,大家根据明确的谱系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
田野作业:亦称“田野调查”、“现场调查”或“实地调查”。指导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
- 18 -
际资料的过程。田野工作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特征。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是指人类学家深入所研究的民族中,对其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其突出特点在于研究人员长期长期居住生活于调查现场中,参与及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研究其文化全貌,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观点,以期达到人类学研究应具有的整体观。人类学田野工作始于美国的摩尔根,完善于英国的马林诺斯基,后者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新几内亚及其附近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所进行的长约两年半的田野调查工作,在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越来越被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以及其他社会学科广为采用,但田野工作与文化社会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仍是其他学科远不能比拟的。人类学家从事田野工作之前,必须确定研究范围、题目,拟定计划,选定调查地点,阅读有关文献,进行充分准备。从事田野工作可以独自一人,也可以携眷或组团前往,但都必须与当地人建立友好信赖的关系,成为亲密朋友,与他们共同生活。进入田野之后,应尽快明了当地情况,学习当地语言和各项礼仪和禁忌,寻找主要报告人。当自己被当地社会接受后,便可以进行系统的人类学研究工作,如调查亲属关系、婚姻形式、居住原则、经济结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参与观察是田野工作的主要方法,同时也可以辅以问卷法,投射法等。记录除笔录外,还可以采用照相、录音、录相、摄像等电化手段。对资料应检验其真实性,并进行初步分析整理。当代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新趋势是:逐渐重视特定问题及理论的探讨,而渐少进行整体性的调查。在较大较复杂的社会中从事调查,则多用抽样法。此外,跨学科联合组队进行田野工作也常被采用。
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田野工作: 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亦称“田野作业”、“现场调查”或“实地调查”。
田野笔记:在访谈过程中或参与观察过程中当场记述下来或及时补充完善的资 料,偏重当地人的观点
田野日记:记录田野工作期间田野研究者自己的个人经历、想法、恐惧、迷惑、突破,以及在田野工作中的问题等内容。
自然宗教:1,马克思著作中,指原始社会的宗教形式,是“人为宗教”的对应概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原始宗教中的最早形式,比如“灵物崇
- 19 -
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之类。2,启示宗教的对称,指出于人的本性的宗教。原为基督教神学术语。基督教自称它的教义来自上帝的启示,为启示宗教,而在基督教产生之前或者为传到的地方所存在的宗教,为自然宗教,起源于人的自然本性,为自然宗教。3,一部分自然神论者论述宗教的学说。认为人类原始时期宗教是自然宗教,是以理性为基础产生的。通过理性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即可领会神的存在和本性。并认为凡不能通过理性而得到证实的信仰,都是迷信,应予摒弃。
表层结构:美国乔姆斯基创用的学术术语。与深层结构相对,指语言中句子的形式,包括语音和语法规则。认为,各民族语言的表层结构是各不相同的、互相独立的,但通过它们背后深藏着的共同的深层结构,即句子所表达的意义,这些不同的表层结果之间可以互相翻译。表层结构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来。表层结构相同的句子,其深层结构可能不同。结构主义人类学将此概念引入文化人类学研究,用以指构成事物或现象诸成分之间的外部关系。 祖先崇拜:指建立在鬼魂信仰的基础上,以虚构或实在的血缘祖先为崇拜对象的信仰形态。在中国,它是子孙表现对祖先尽孝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其具体表现为祭祖。祖先崇拜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功用。美籍华人学者许亮光指出,再传统的中国,祖先崇拜具有巩固家庭制度的功能,它为后者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而在西非的达荷美,祖先崇拜也与政治结构有关。
图腾崇拜: 据近现代学者的考察,图腾崇拜实质上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血缘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图腾信仰崇拜的不是图腾动植物本身,而是与这种动植物共有的“祖先” ,一种半人半物的幻想
政治社群(political community):是指那些遵循大致相似的政治规范与目标,以及多半遵循相同政治程序的人。
政治精英:指的是那些在一个社群中被赋予权力,或有机会取得权力和领导地位的人。 《古代社会》: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学术著作,副标题为“人类从蒙昧时代经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之研究”。全书共分4篇26章。第一篇为“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根据生产资料及其生产的发明、发现,把原始时代分为蒙昧、野蛮时代,有个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由此阐述了人类循环大体一致的途径,从简单发展大复杂文明时代的过程,并提出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第二篇的题目为“政治观念的发展”。钙片讨论了以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以及政治社会的建立等问题,提出人类社会有两种组织方式,即以氏族、部落为基础的原始时代的氏族制度和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文明时代的政治社会,并认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途径。第三篇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