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峪千层石的故事分析 下载本文

沙石峪千层石的故事

——被遗忘的 “国礼石”

韩静

沙石峪千层石形成于十二、三亿年前,是砂岩硅质岩、白云岩和铁、锰等物质的海相沉积。此石纹理清晰,线条流畅。造型奇特,秀丽端庄,神韵静美。虽然在质地上不及翡翠、美玉、钻石珍贵,但是它曾经作为“国礼”漂洋过海,被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和贵宾收藏。更被国内诸多界别名流追捧,其深厚的“国礼石”文化底蕴,绝非翡翠、钻石可比,而由此衍生的故事更像一颗颗珍珠熠熠放光。

说道“国礼石”,不得不说说它的产地——沙石峪。遵化市沙石峪村,是有名的“愚公之乡”。解放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之称。解放后,在老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勤劳朴实的沙石峪人硬是在石头缝里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先后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

1962年6月27日,记者李东生的长篇通讯《看愚公怎样移山》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上,让沙石峪村一夜成名,成为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敬爱的周总理更是两次莅临沙石峪村,把这个小山村推上了历史前沿。称赞沙石峪人是“当代愚公”,沙石峪精神竟由此感染了全世界。一个小山村,短短几年时间,接待了100多个国家的元首、贵宾6000多人前来参观访问,国内前往沙石峪参观学习的人数多达150多万,创造了中国农村的传奇。

感染人的不光是沙石峪精神,同样还有沙石峪的千层石,当地称为“猴石”。最初外宾访问沙石峪离开时,热情好客的沙石峪人皆以“红枣、核桃”相赠。后来发现外宾对千层石特别青睐,于是灵机闪现:把毛主席语录、诗词及针对外宾身份的恰当文字书写在石头上作为“礼物”赠给外宾不是更有意义吗?果然这一举动大受欢迎。来访外宾如获至宝。说:“这比什么都珍贵,它给了我们精神力量。”向外宾赠石的行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更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赞赏:“有创意,有意义,做了宣传,增进了友谊;而且不用花钱,符合勤俭节约原则,值得提倡。”并强调:凡到沙石峪参访的外宾,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必须每人送一小块石头做纪念!谁能想到一块小小的石头,承载了沙石峪精神,承载了新中国的形象,成为友谊的使者,从小山村走向全世界。

往国礼石上写字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不仅要书法艺术高超,而且还很有讲究,要根据不同国别、身份、政治倾向等多方面情况,找准契合点,重点在团结进步和加深友谊上多做体现。为了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2016年1月25日,吴玉占先生带领我采访了当时“国礼石”的文字书写人温占奎先生。

温占奎先生今年七十八岁了,除了耳朵稍显发沉外,身体健康,精神矍铄。退休后不喜欢城里的高楼大厦,便在老家山坡落居,天天和乡亲们和睦相处。面对满目苍山,心情舒畅,亲植粮食果蔬,食之爽口放心。老人家毫无退休老干部的派头,一副老农的形象,尤其是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怎么也想象不出,国礼石上的隽秀小字,竟由这

双平凡的粗手书写出来。

听说我们是为探寻“国礼石”的历史而来,温占奎先生显得特别兴奋。他是1966年到沙石峪接待站工作的。刚去一个多月,就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那一段历史刻骨铭心,而由自己负责往国礼石上写字,更让他终身难忘,那一块块石头,不单单代表沙石峪,更代表周总理,代表毛主席,代表新中国呀!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那一尊尊自己曾经亲自书写的国礼石,更被记忆的潮水冲刷得剔透玲珑······

温占奎先生回忆道:在沙石峪工作的十几年间,经他手题字赠送外宾的“国礼石”568批,5000多人次,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领导及名流人士则不计其数。由于国礼石造型奇特,字迹隽秀端庄,一些宾客竟“石欲”大开,一块两块不能满足!自己到山上寻宝,回来让温占奎书写。

尼泊尔副首相比斯塔、坦桑尼亚总统尼需尔,美国作家斯诺夫妇、马克斯·韦尔、南也门总统鲁巴依,华裔赤子、精英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赵浩生、韩素音、日本友人松村谦三、政协委员杜聿明,还有陈毅副总理,康克清大姐,京剧大师张君秋,国画大师周怀民,著名作家浩然、闫肃······温占奎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

1967年10月2日,刚过(布)总理努马扎莱在李先念陪同下,乘坐直升机来访,努力扎莱热情称赞沙石峪是“愚公移山故事的重演,是活愚公,真愚公”。这次是温占奎首次书写给国家元首级人物的石块。石块上的字由外交部拟定,当时心跳地不得了,尽管经过数日苦练,正楷小字能写到高粱米粒大小了,可总怕不完美。当得知努马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