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器用 四层次法 下载本文

道术器用 四层次法

〇、引言

最近给大家讲解方法论的时候,总是套用一个模型,就是六个层次模型,在很多课程上用过,比如说《你的年计划一定会失败》、《时间管理方法论究竟是什么》、《问题管理方法论综合体系串讲》、《微型创业公司团队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论综合体系串讲》中,我都用了这个模型,它大约的样子是:

说实话,这几个层次在使用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并不值得推敲。有一天太阳姐问我:“永澄,这个层次的图叫什么名字啊”,我当时就被问住了。想想看,既然是模型,就要具备通用性,更重要的是科学性,不能拍脑门来忽悠人啊!为了搞清楚这个事情,我和几个小伙伴再次讨论了,将这个模型进行了调整,并整理了本篇文章。

一、模型:掌握精通四层次法

经过本次讨论之后,我们把上述模型命名为掌控精通四层次法,具体见下图所示:

首先看左边四个层次的结构,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实践、经过检验并依然通用的思考模型构建的层次体系结构,基于该结构,本体系的成立就有了背书支撑。道术器用这四个字,有的人说是出自道德经,这一点我并不认同,我并没有见到道德经里面有相关的内容,查找了很久也不知道它到底出自何处,索性叫它是“道术器用四层次”吧。

那这个模型为何叫做掌握精通四层次法,这里还是需要解释一下的。在成人学习理论中,有个六级掌握水平的理论描述,大约意思是我们掌握一个领域的理论或者能力,按照从浅到深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为了便于对照,我们通常将分析、评估这两个层次称之为掌握,创造这个层次称之为精通,所以,整个方法论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如果要对一个领域掌握并达到精通,至少要从道术器用这四个层次来考虑。那么,我们来具体看看这四个层次都要考虑什么?

(一)道

道这个东西是不能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个样子了。从对“道”的这种理解和解读上,可以演绎出三个主要内容:理念、规律、目的。对于这三者之间的综合描述,可以理解为对某一个方法论、领域、体系的道的阐述。分别来说说看都是什么:

?

理念:自己所秉持的一些观点,自己如何看待、判断这个领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说是规律:老子说知常曰明,规律就是“常”,是那些不变的东西。

目的:使用这个方法论、在这个领域探索、搞定某个体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种指导思想。通常在政府公文的提纲挈领的那一段,大约就是这个内容。

? ?

(二)术

我们常说技术、艺术中都有个术字,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方法。所谓的方法,指的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步骤、途径、手段,而通常,我们都会把方法用在解决某问题这个目的上。所以,展开来说,单个问题中会包含这样的元素:场景范围、问题描述、具体方法、应用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讲方法的话,一定要考虑讲到这四点。

在最小化的问题上,通常用一个方法就搞定了,体现不出流程的价值,而如果出现了多个问题、问题集合或者系统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出现优先关系的排序问题,那么,流程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通常的问题都不会是最小的单体问题,所以一般的问题都会有流程对应。说到流程基本上就是三种常见结构:顺序流程、选择流程、循环流程。另外,除了这三种流程结构外,经常会有大流程包含小流程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务必要考虑分层标准,拥有结构性思维的能力那就最棒了!这个部分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面向对象的编程中学习(感谢我大一的计算机老师,教我C和C#,虽然,我不会编程,但是却帮我建立了这个概念)。 而在术中除了单体的方法、组合在一起的流程,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列表。流程中的每一个节点,凡是涉及到了两个要点就会形成列表(大家最熟悉的是列表的表现形式:清单),列表是方法中最常见的要素,不夸张地说:掌握列表的使用将极大地提高自己掌握精通方法的可能。

(三)器

易经中有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什么叫做形而下,就是具体、实际存在的,在精通掌握的四层次中,我们可以将器理解成工具。任何一种方法要想落地的话,必须要依靠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层次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太多要说的,但是还是有4点要提一下:

?

要注意:工具是上接理论、下接执行的中间层,这个部分如果掌握不好的话,很有可能

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实际中也可以看出来,我讲方法论的时候大家感觉都很明白,具体案例也给出了,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就出了问题,通常都是对工具不掌握而造成的。

?

注意工具控和控工具的的关系,工具确实可以带来效率提升,就是因为这样单一的思维

很多人掉入到不断更换工具的窘境中,还美其名曰工具控。要记得:高手都是摘叶成剑的,关键在于内力(每次谈到这里,就想到《天龙八部》中说道虚竹得了潇湘子七十年的内力,出来跟天山童姥的人比武,自己只会一招粗陋的太祖长拳,但是无论谁都打不过自己,很多人都在暗暗地说:“早知道当初练太祖长拳了”)。而什么时候可以成为控工具呢,我给个标准吧:实践了很久道和术,在了解某一款工具可以再次提高效率,那才可以尝试换工具。

?

现在很多人学习方法论是从工具入手的,比如说学行动管理是从Doit.im和Omnifocus

入手的话,不同的软件对应着不同的方法环节,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争论谁对谁错,因为工具而导致的争论是很愚蠢的。我知道李笑来老师和迟老师组建的工程师社群,其中就有一个规则:严禁讨论某一种语言的好坏,正是如此。

?

小心掉入”满足用户需求“的陷阱!现在的用户都很难满足的,开发者一味地满足用户

的需求,快上手、感受好就成了好工具的标准。要知道,易用性和功能性有时候是冲突的,开发者有时候为了抓用户会隐藏部分功能。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上手快的工具通常都是自己不太会用的,而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比如说Word、Excel、PPT,上手都很快的,可是你真的会用么?所以,我建议花时间学习一下工具吧,这是一种投资!

(四)用

用,是践行过程和结果,所以,通常可以用案例将其整体涵盖。案例具有启发和参考的作用,如果用另外一个思路来套用的话,我们可以使用知行合一的模型,道术器是知的层次,而用是行的层次。张五常先生在讲到思考的方法时,特别指出了案例的价值,他说:例子远胜符号。对于新人来说,案例要比理论更加容易理解了!但是对于已经有了经验的人来说,小心这里也有一个陷阱,那就是类比陷阱。类比是可以用来理解的,这是一个弱逻辑,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知道了几个案例,就说自己懂得方法,甚至是懂得道,要知道:任何理论上的自洽都是有边界的。

二、关于该模型的其他思考

(一)如何更掌握、如何更精通

有了这个模型之后,就可以按照这样一条原则去强化,那就是:明道、优术、利器、践行。很多人做企业的时候也会在前后各加一条叫做:顺势、合众,我想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