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讲义 (2) 下载本文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廷,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论衡〃论死》)

参考书目:

《论衡注释》,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桓谭、王充评传》,钟肇鹏,周桂钿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必读篇目:《问孔》、《刺孟》。

第四章 汉代的赋 第一节 汉赋的形成及分期

“赋”的意思是什么呢?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故刘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 《诠赋》篇又说: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可见,赋,溯其渊源,首先,与《诗经》“六义”之“赋”有关,是诗歌的衍变。其次,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今本《荀子·赋篇》里有:《礼》、《知》、《云》、《蚕》、《箴》,实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荀子〃赋篇》)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枚乘《七发》等。

第二个时期是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赋达于鼎盛时期。西汉有司马相如、枚皋、东方朔、扬雄等。东汉有班彪、班固等。

第三个时期是东汉中叶以后,以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人。

第二节 两汉著名赋家

一、贾谊

贾谊现存仅《吊屈原赋》与《鵩鸟赋》两篇,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品。为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期间所作。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鸟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鵩鸟赋·小序》)

《鵩鸟赋》在构思上颇为别致,它采用了人禽问答体,抒写了作者心中的积愫。后世的枚乘、司马相如的赋就采用这种问答体。

作品的内容不是一般汉赋的铺陈写物,而主要是发议论,述哲理,重抒情。用一些巧妙的比喻使他所发的议论、哲理形象化,又用反问、感叹的语气来增加作品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语凝字炼,音节鲜明。

二、枚乘

枚乘(?一前l40年),字叔,活动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濞郎中,上书谏阻吴王谋反,不听,遂投奔梁孝王。

《汉书·艺文志》载枚乘赋九篇,现只存三篇,只《七发》较可靠,影响最为深远。 《七发》这种主客问答的表现形式,是汉赋的一种创新,成为汉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七发》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如写音乐,写狩猎和观涛等,都很生动。

《七发》还注意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这也是汉赋表现方法上的基本特色,是对整个文学艺术的重要贡献。《七发》全篇基本上都是叙事描写的笔触,如:

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总之,《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两汉大赋形成的标志,一是在表现方法上它已呈现出汉赋铺张扬厉、精细刻画、叙事写物的特征。二是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主客答问的结构体式,成为汉大赋一种定型。

必读篇目:贾谊《鵩鸟赋》、枚乘《七发》。 三、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l79一前ll8年),字长卿,成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六篇。《子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是汉赋的典型。

从《子虚赋》、《上林赋》写作手法来看,汉赋到司马相如时已经定型,其特点: 一是文章字句铺张雕琢,极尽夸张铺陈之能事,罗列事物,堆砌辞藻。

二是赋的一般结构,到司马相如时已经建立。有主客人物,有答问对话,先铺张,后提出正面意见。 三是形成了叙事写物的固定模式。如《子虚赋》写云梦:

其山则……其土则……其石则……其南则……其西则……其北则……其上则……其下则……

司马相如毕竟是一位富于文采的文学家,以《子虚赋》、《上林赋》而论,其结构宏伟,词汇丰富,也有一些气势充沛、形象生动的描写,如描写音乐的一段:

于是乎游戏懈怠,臵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钜,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上林赋》)

作者在这里运用排句、骈语,层层渲染,气魄宏大,词采富丽,有一定的感人力量。

汉赋到了司马相如手中建立了固定的形体,《子虚赋》、《上林赋》成为后世赋家刻意模仿的样板,从而影响了两汉整个赋坛。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高潮中站在顶端的人物,他的创作代表汉大赋的最高成就。但也是他使汉赋定型,使汉赋走上了模仿因袭的道路。 必读篇目:《子虚赋》、《上林赋》。 四、班固

反映在东汉赋坛的新变化,就是那些以描写京都为题材的鸿篇巨制占了突出的地位,即所谓“京都大赋”出现了。其代表是班固和张衡。

班固是著名的史学家,又是东汉初年著名的汉赋作家。其大赋的代表作品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他在《两都赋·序》中说:

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两都赋》包括《西都赋》、《东都赋》两篇。

《西都赋》借西都宾之口,极写西京的城市、宫殿特别壮美,尤其是写昭阳殿的一段,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集中展现了西都宫殿的壮丽之美:

昭阳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墙不露形。裛以藻绣,络以纶连。随侯明月,错落其间。金釭衔璧,是为列钱。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于是玄墀釦砌,玉阶彤庭。……后宫之号,十有四位。窈窕繁华,更盛迭贵。处乎斯列者,盖以百数。(《西都赋》)

《东都赋》则借东都主人之口,称说洛阳之盛况,否定了西都宾所代表的向往旧京都奢华生活的意识。极力描绘了洛阳的法度,赞扬了后汉的崇尚礼制、抑奢扬俭。

由于班固能够运用较多的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因此,《两都赋》对汉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物质的富饶,有着一定真实的反映,较之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有较为实在的现实内容。

班固的《西都赋》开创了“京都大赋”一体,张衡的《二京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都是在其影响下出现的。

必读篇目:《两都赋》。 五、张衡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

他的文学才华主要表现在赋和诗两方面。其赋今存《二京赋》、《归田赋》、《南都赋》等。其中,《二京赋》和《归田赋》是他的代表作。

《二京赋》由《西京赋》《东京赋》构成,是张衡花费了十多年时间精心撰成的长篇佳作。长达7696言,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推动了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可以看出,作者把兴趣转向了现实生活,这是对司马相如、扬雄以来赋体文风的一个转变,是张衡京都大赋的一个突出成就。因此,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谓:“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

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西京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