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于 C 起公布施行。
A 1989年9月1日 B 1987年5月1日 C 2003年5月9日
2、 B 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制定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急机构
3、 C 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A 国务院 B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4、 A 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A 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B 国务院 C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5、《条例》的施行为各级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 ABCD 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
A 信息畅通 B 反映快捷 C 指挥有力 D 责任明确
二、填空题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 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2、 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3、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 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 ( 2 )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4、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判断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 对 )
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对)
3、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 (对)
4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对)
5、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决定。 (对) 四、简答题
1、突发事件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2、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
(1)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2) 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3) 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4)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5) 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6) 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
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7)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3、在应急报告制度中,那些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在接报一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答:(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4、 医疗卫生机构在什么情况下,将被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答:(1)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2)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3)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拒绝接诊病人的:
(4)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