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早读的课的有效管理研究的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早读课的有效管理研究》的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李翠明

成 员:王建明 陈亮 韩建良

一、背景重申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其中朗读是早读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文章的理解。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可见一斑。而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又是一天之中最佳的学习时间,这个时候大脑的记忆力也特别强,这是学生及时复习旧知、预先介入新课的宝贵时机。早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重视早读、努力提高早读的效率这已成为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可我们面对一天天的早读课,更多的只是准时到岗而已。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一学年下来,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信手翻开,兴趣所至,吼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早读课只会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如此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

就我校而言,我们语文老师的敬业精神都很强,工作态度也很认真,对待早读课也非常重视,大家都有很强的目标意识,每节早读课都能带领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目标。也都比较注意拓展学生读的面,经常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但是,总的来说,对于早读课的管理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无论是读的内容还是读的方法指导都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在拓展方面,步子还比较小,学生读的内容总体还是局限在教本上。

正是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无序管理问题,

我们把早读课的有效管理作为研究课题,试图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旨在通过对早读课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有效管理的研究,切实提高早读课的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扩大语文阅读量,增加语文积累,发展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并且试图为初中语文早读课的有效组织管理摸索到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方式方法。

二、理论支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题的研究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无序管理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以有效提高早读课的效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心灵。

三、课题界定

课堂的管理包括目标的管理,内容的管理,过程的管理,方法的管理和评价的管理。早读课的有效管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所读内容加以正确引导,对读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指导,对读的过程给予恰当的控制,并通过尽可能恰当的评价,以达到最佳的早读效果。本课题着重于通过对早读课内容及方式方法的管理研究以达到有效提高早读课的效率。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改革实践,整理出初中语文早读课较为合理和有效的序列化诵读内容材料。

2.探索初中语文早读课较为合理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手段。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并自觉加强对早读课的有效控制,提高早读课的课堂效率。

五、研究内容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总目标要求,结合早读课的特点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初中语文早读课的诵读内容进行研究,由教师提供和学生自主推荐相结合,形成序列化诵读内容材料。

2.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早读课的学习活动方式,

确定早读课的安排形式,课堂的层次结构及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3.根据早读课的特点和诵读内容材料的特点,对早读课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并形成较为可行的操作模式。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3.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4.行动研究法:由课题组成员通过共同研究,并在县教科处专家的指导下,针对初中早读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出研究结果。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验,以便推广;也总结存在的问题或失败的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提高。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

1.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10至2006年11月。制订研究方案,并请专家论证、修改、完善方案,积极、稳妥地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2006年12月至2008年7月。启动课题研究,在专家指导下,制订阶段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在基本保持大计划不变的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和方向,一切以有利于研究工作为依据,做到不拘一格,服从大局。同时定期撰写研究小结或论文,形成初步研究结论。

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步骤: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为第一步,初步制定出初一初二年级早读课完整的序列化诵读内容材料,并分年级初步实施,形成模型。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为第二步,进一步试验模型,修改模型,形成模式。

3.后期总结阶段:2008年8月至10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邀请专家及主管领导鉴定结题。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