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载本文

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二、值得困惑的现象

《课程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

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标准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哪一处体现、落实了“科学素养”,在事实上排斥了“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

万字以上,列出的书单,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此外再提及“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种类读物”,但并不列具体篇目,交由老师推荐。总之,推荐的倾向性是明显的偏重文学。难道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只有文学作品能代表人类文化吗?科普内容也是中学生不可缺少的阅读内容。合理选择一些如《科学家谈物理》、《环境的挑战》、《现代通讯王国漫步》、《材料王国的奇葩》、《保护人类家园》、《现代城市交通》等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近现代中外自然科学家,甚至许多专为青少年写作的科普作家,他们产生的许多力作,同诗歌等文学作品一样适应学生课外阅读。缺少了社会科学(政治法、文史哲、伦理、逻辑、宗教、美学等等)和自然科学(宇宙、环境、能源、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等),所谓“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只能是残缺不全的。①

当翻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看到令人困惑的现象。儒家、道家、法家的文

章一次又一次地入选,而唯独难见墨家的作品[上海高中(H)版新增了一篇]。②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主要思想流派,其思想与作品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为什么单单冷落了墨家?墨子是一位极具工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科圣”。他在科学上颇有建树,如“重力的发现”、“平衡静力学的发现”,“数学上的贡献—— 0的发现,切线的发现以及弹性力学”等等。这在讲究科学、讲究创新的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采上,《墨子》也颇有特色,在先秦散文以质朴无文著称。然而,墨家作品的缺席,不由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教材选编上的不足,即语文阅读教学的天平,

在大角度地向文学倾斜。难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仅靠感性的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就能形成吗?

三、

四、语文阅读要渗透科学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艺术的重塑,也是科学的构建过程。语文阅读的发展趋势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过程。任何的偏向都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阅读在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阅读中渗透科学教育。

(一)

(二) 语文阅读要富有时代感,加强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

随着信息革命、数码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划界的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科技与人形成了难分难解的关系,不懂科学,就不能达到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如今,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事件,往往不是来自人际关系领域,而是发生于自然界或者人类的“物理自然”,比如沙尘暴,比如水土流失,比如陨石撞击的威胁,比如海平面升高,比如厄尼尔诺现象等等。科学正在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我们再也不能以老眼光去看机器的存在,连“现代科技对人类影响很深远”这句话都要打上问号,因为“科技就是我们自己”。文学呼吁科学,那么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关注科学吗?文学的这一发展趋势,不能不促使我们对此进行思考。答案是肯定的。时代在前进,历史在演进,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滞后的。传统的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长期受到禁锢,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通相对贫乏。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湎于历史文化中裹足不前,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现代瞬息万变的科技生活,那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会失去其真正的内涵。

(三)

(四) 语文阅读要体现科学性,注重培养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不仅要体现科学性,还要着力注重培养学生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能力。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从当年所谓的“知识大爆炸”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必须迎接三个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成几何级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的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近几年兴起的信息学与人力资本理念从社会角度指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必须是一个懂得如何阅

读、选择信息,如何真实高效地传达信息且具有文化素养的人。⑤除了鉴赏性、评价性等传统阅读样式以外,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这种曾经“藏在深山不见人”的实用性阅读样式越来越被人所熟识,并茁壮成长。这种阅读具有冷峻、严谨、精细等定向阅读的特点,高考科技类文章的阅读测试,正是这种社会需要的反映。⑥如1994年的“四角龙化石研究”,1995年的“地球外讯号研究”,1996年的“造纸新工艺研究”,1997年的“颅脑与肠脑研究”,1998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1999年的“动物冬眠奥秘研究”,2000年的“光速降低研究”,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2002年的“沙尘暴”。语文高考科技说明类阅读的检查,引导人们认识到培养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沙尘暴”,属于含人文色彩的科技说明文,一改往年科技说明文的神秘面孔。绝大多数人从电视或报纸里都见过沙尘暴,不少省份还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它。今年的考题真正考“语文”,考查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准确地获取新鲜的信息,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学习、工作、生存的需要,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这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

(五) 语文阅读要欣赏科学美,张扬科学的批判精神

入选初中新教材的说明文近20篇,它们无不正确地表现了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注重了内容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所表述的事物或事理,仔细领会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欣赏课文表达的科学美。如《统筹方法》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事理说明文,作者从日常生活到设例,由现象到本质,由生活到科学,说明了统筹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及应用价值。教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理解作者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高深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理解作者在科研过程中所体现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因此,语文教师要全面把握和挖掘教材内涵,把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内容开发出来,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领略科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