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觉醒,人生的解脱 下载本文

生命的觉醒,人生的解脱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其不事雕琢的文字,潇洒出尘的意象,通脱自然的审美,让许多文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对“心”的推崇坚守,自动自觉放弃官场,回归自然的行为,连苏轼都觉得难以“师范其万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仕”与“归”的分水岭。明明“质性自然”“违己交病”,仍不得不为官12载,从29岁起“投耒去学仕”,到41岁毅然决然地辞去彭泽县令,五度出仕,五度归隐。他终于在周而复始的分裂中理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归去来兮辞》发出从此与官场永隔,终身与自然亲近的宣言。从身心分裂的痛苦到最后对“天命”的接受顺随和对造化的臣服参破中,陶渊明完成了自我解脱。全文从四个层面对生命觉醒、人生解脱进行了阐释。

一、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解脱是摆脱“形役”

陶渊明生命的觉醒首先表现在他意识到身心分裂的传警告急。全文从“心”和“形”的关系展开。“既

自以心为形役”,“形”指的是躯体,“心”指的是精神的追求与憧憬。“既自以心为形役”代表身心之间的南辕北辙,严重分裂。心想自由翱翔,而身体却沉陷虚假浮滥、利益谋算的官场,不得不为“口腹自役”。这种不能身心合一的困境带来的紧张与冲突,是心灵痛苦的根源,难免要“惆怅而独悲”。用梁启超的一个比方来说:“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

摆脱身心分离的困境,便是清醒地认识到“今是而昨非”,与临深履薄的官场生活彻底告别。落脱世故,回归田园,为的是恪守求真,不再劳神损身。当他终于摆脱了被视为“迷途”的官场,回乡之路身轻气闲、意似飘风。这种摆脱“形役”的感觉,是“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的飘逸绝尘,是“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义无反顾。错觉里船行太快,时光太慢,一个“恨”字让陶渊明的焦急一览无遗。 二、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解脱是傲世心安

回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园子,“僮仆”“稚子”迎面而来。虽然是仅能“容膝”的弹丸之地,却是逃离现实樊笼,远离名利羁绊,寄托心灵最好的场

所。既已到家,“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渊明所期待的生活就是“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杂诗十二首》其四)。乐享天伦,诗酒尽欢,人生夫复何求。他渴望的就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清淡自持,笃定坦然。在这里,可以用无所求的高傲应对身陷官场的折腰乞怜。当窗而坐,傲视人生。“眄”,义为“斜着眼睛看”。这个深得其乐的神情,正是心不为欲累、形不为物役才能深悟到的有酒怡颜的情趣和傲世心安的境界的体现。当人们在其他地方发动战争、追逐权力、积累金钱??陶渊明给了自己一个可以任性发呆的庭院。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随意所适,风光处处。他看到了一个令人迷醉的画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情此景,追名逐利的人只会错过。只有尘埃落定后的心安理得,方能妙悟大味至淡的自然真境,从而摆脱各种利害纷扰,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

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解脱是生的喜悦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要对车马喧嚣的官场彻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