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整理lrp 下载本文

二、心理学模块(35%)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感觉: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主要的感觉有:内部感觉:视觉,听见,修建,味觉,肤觉

外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E=1/R)

·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的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是正确的)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的变化:1)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感觉的适应 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先后作用)

4)联觉想象(如红色象征喜庆)

(3)感受性的发展:1)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2)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3)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

◆知觉: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规律: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1)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教学形式各具特色,三种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P83 (2)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 3)教育学生在观察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4)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辩多思;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含义: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品质:

1)敏捷性:体现记忆速度的快慢,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 2)持久性:是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 3)准确性: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是否精确。 4)准备性:指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26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1)识记

1)根据识记过程是否有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有意识记。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2)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在识记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也称理解识记,是在对识记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2)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 识记的内容被储存后,并非一成不变,其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记忆内容质的变化主要指由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材料的认识、加工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记忆内容的量变包括记忆回涨和遗忘两个方面。 ·遗忘主要有四种学说:

(1)消退说。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遗忘就是记忆痕迹消退到不能再激活的程度下发生的。这种理论一般用以解释永久性遗忘。

(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都是支持干扰说的有力例证。

(3)压抑说,也叫动机性遗忘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 (4)同化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遗忘的规律:遗忘是有其规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熟练的技能遗忘得最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长久地保持;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慢些;理解了的内容遗忘慢,不理解的内容遗忘快;识记材料很多时遗忘快,较少时遗忘慢。

(3)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得越慢。 (3)再认和回忆 1)再认及其规律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

影响因素:原有经营的巩固程度;原有事物与重新出现时的相似程度;个性特征。 2)回忆:

回忆也叫再现,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地再现出来的过程。 回忆和再认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保持的巩固程度方面还是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因此,再认容易,回忆困难。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地识记。要提高识记的目的性,提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重视识记方法在识记中的作用,有选择地进行过渡学习,丹药把握好过渡学习的量,一般以150%为宜。

(2)合理地再现。防止或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重视对材料的复述,善于运用回忆策略。 (3)科学地复习。复习要及时,复习形式要多样化,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总之,教师可以从识记、再现、复习等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在符合记忆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27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概念: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的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里过程。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6)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

◆定义: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敏捷性与灵活性 3)批判性与独立性 4)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过程:1)分析与综合,思维过程一般是从对问题的分析开始的,分析与综合二者有机结合。 P119 2)比较与分类,比较是思维的重要过程,有比价才有鉴别,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概括是把抽象出来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概括有初级经验概括和高级科学的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具体化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5、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四个特征:新颖性;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想象和积极参与;灵感状态。

28

创造性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为代表。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知识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7、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含义: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医生手术)、调节和监督功能(汽车司机) ◆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P54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本质上就是知觉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制约: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只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和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紧紧地把握住那些吸引学生注意的因素。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新颖丰富,教学方法与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要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形成优良的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利用间接兴趣。

3)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

8、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7岁 前运算阶段 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7~11岁 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多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29

11~15岁 形式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情感: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和情绪:

(1)情感和情绪的区别:1)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2)情绪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3)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一般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往往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离不开情绪;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离不开情感。

因此,情绪和情感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对情绪和情感不加区分,统称为感情。 ◆情感的功能:动力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组织功能、保健功能)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力。实施“快乐教学”。 (2)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3)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的发现与赞扬,使其获得自尊和自信,进而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积极、主动、快乐地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4)教会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提高其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 (5)家校结合,共育良好的情绪情感氛围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 、坚持性 、果断性、自制性 ◆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意志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明确生活的崇高目标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4)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5)针对学生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三)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需要的种类: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