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整理lrp 下载本文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五类)

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4)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明显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过程,但与人们在实践中直接认识事物的过程有区别,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各种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发展智力和各种能力,培养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体质,以求得全面发展。

※※(另一版本) (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

1)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2)接受学习的构建本性 (2)学生学习的派生性特点

通过主动的构建而进行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派生性特点。 1)学生学习的间接性 ;2)学生学习的定向性;3)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4)学生学习的意义性:学生要真正地接受经验,必须以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5)学生学习的言语性:传递经验的主要媒体是言语信号,这使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经验,去掌握抽象、概括的经验。

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信念等。学习需要又称为学习驱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6

分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等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不仅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3、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障碍。 (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维纳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奖励与惩罚)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37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到“U”曲线):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读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动机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维纳的归因理论)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迁移及其种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的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 (4)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为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迁移与教学:

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阐述。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38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例证。 促进迁移: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知识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模象由于实物),词与形象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形式。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块化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⑤合理进行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技能及其种类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模仿: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9

8、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1)原型定向 (动作的定向阶段) 2)原型操作(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3)原型内化(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9、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策略及其种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1)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多种感官参与;③复习形式多样化;④划线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组织策略 3)组织策略

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2)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①学习时间管理;②学习环境的设置;③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五)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