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发[2007]14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 下载本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7]第14号

2007年2月11日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

现将《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信用社评级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信用社评级指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对定性因素的评价主要依靠评级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以及对监管评级要素、评级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存在较多人为因素。各银监局要认真做好培训工作,确保监管评级结果客观、准确,避免出现评级尺度掌握不一和评级结果缺乏可比性的现象。

二、为保证监管评级工作质量,《信用社评级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各银监局要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认真做好评级工作。 三、各银监局除按照《信用社评级指引》要求做好评级机构的评级工作外,还要对辖内农村信用社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对县、乡两级法人的农村信用社,银监局要督促、指导银监分局在做好以县为单位评级的基础上,还要对每个法人机构进行评级,以便进一步掌握辖内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

四、各银监局及评级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滥用和误用。

五、各银监局要认真做好2007年监管评级信息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实施时间、软件使用等要求另行通知。

六、各银监局要严格执行《信用社评级指引》,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各银监局要及时将《信用社评级指引》转发至银监分局。

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评级要素

第三章 评级操作规程和职责分工

第四章 评级结果的运用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一、依据

为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体系,实现对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依据我国现行的监管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借鉴商业银行内部监管评级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国际通用的骆驼(CAMEL)评级体系,并充分考虑我国农村信用社实际,制定本指引。

二、功能

(一)有利于监管机构全面掌握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管评级可以建立一个对农村信用社风险和经营状况的分析框架,提出一系列分析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方法与标准,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识别、判断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和严重程度。

(二)有利于监管机构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通过监管评级对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管理要素进行评价,可以系统地分析、识别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据此确定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重点,包括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监管评级既是对被监管机构一个周期的持续监管的总结,也为下一个周期的持续监管提供了可靠依据,是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持续监管的重要工具。

(三)有利于监管机构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实施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有效性。监管评级结果作为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和依法采取监管措施的基本依据。 三、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办理存贷款业务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县(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地(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实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县(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两级法人的以县辖为单位评级;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和以地(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以法人为单位评级。 四、评级原则

实施监管评级应严格遵循本指引确定的评级方法、评级标准和评级操作规程。在评级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定性指标的分值原则上不应高于定量指标的原则,即(定性因素得分/相应的权重)<(定量指标得分/相应的权重)。

第二章 评级要素

一、资本充足状况(Capital Adequacy) (一)定量指标 1.资本充足率; 2.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

2.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3.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社员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情况。 二、资产质量状况(Asset Quality) (一)定量指标

1.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2.正常贷款迁徙率; 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 6.全部关联度;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对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6.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 7.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三、管理状况(Management) (一)法人治理状况 1.基本结构; 2.决策机制与效果; 3.执行机制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