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 下载本文

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人关经费按户籍划拔,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已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另外,要采取多种入学形式。”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问题:本案例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类型要素|结构优良|结构适度|结构不良。决策者|一位或数位|一位或数位|许多。备选方案|有限|有限|无限。效用(价值)|一致|一致|冲突。结果|确定性或风险|不确定|未知。概率|可计算|不可计算|不可计算。请结合上表的内容,详细描述一下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类型。

答:这个案例典型地反映了一个公共问题——××市流动人口特别是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主要在媒体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下终于被提上××市政府议事日程的过程以及现实的解决状况。

答:(1)在结构优良问题中,决策者人数较少,只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仅有几个。决策者在政策方案的效用或价值方面,能够达成一致,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政策目标的追求具有一致性。决策者也能够确定每一种备选方案所能够产生的结果,若存在风险,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其可能的存在范围。这一类问题通常发生在公共权力机构的较低层次。(2)结构适度问题是指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映目标的一致性。但结果是不确定的,也无法加以计算,从而误差的概率无法估计。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在此模型中,由于结果的不确定,可能使决策者难以抉择,对理性的选择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3)结

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备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也不能够确定其风险。而政府面临的很多政策问题都是结构不良问题。这是因为政策问题大多涉及许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由于利益上的相互冲突,很难在价值方面达成一致。

习题十三:

2001年3月7日,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的一份大会发言大胆倡议:鼓励已婚女职工退出工作岗位,返回家中相夫教子、操持家政。持此观点的王贤才委员曾于6日向大会提交相关提案,建议修订《婚姻法》时明确,夫妇只有一方工作的,家庭财产应强制视为夫妇共有财产,以此保障“回家妇女”的权利。王贤才委员说:“男女平等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男女有别、男女分工不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他主张,凡是妻子辞去工作从事家政的,丈夫一方的单位应给付倍的工资,即“丈夫的工资+妻子的一半工资”。但王玉珏委员则对鼓励“妇女回家”的提法坚决反对!她表示,如果让妇女回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倡导的男女平等就白费了,是历史的倒退。妇女没有经济地位,其他权利就无从保障,就会任人宰割。她和其他几位委员也撰写一份提案,建议政府帮助下岗女职工重新就业。请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决策者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抉择

答:根据现代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决策者应该做到:(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公共政策抉择的科学化对于最终的抉择者来说,就是要求抉择者要充分尊重依据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而提出的政策规划建议。之所以要充分重视科学分析的价值,是因为这种尊重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性决策模式的运用。(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毕竟有限,在现实中科学分析并非万能,再加上公共政策本身往往总会触及相互冲突的各方利益问题,单纯的科学分析会使决策者无所适从。这时,我们的决策者就不能完全依赖科学分析,而应该一方面利用民主决策机制,引导冲突各方通过互动实现信息对称,达成谅解、妥协和一致等,另一方面要在不易利用民主机制时充分了解各方利益需求、全面权衡各方的利害关系,尽量避免出现零和博弈,而让各方都能从决策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结局。(3)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在决策日益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形势下,适当地强调发挥决

策者个人决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这是因为:①在集体决策条件下,每一位决策参与者的独立决断正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体现和要求,它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一致的;②在个人决策条件下,决策者的地位往往能让决策者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考虑得更周全;③正确决策与抓住时机,往往具有密切的联系。决策者个人优柔寡断,当决不决,就会贻误时机,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习题十四:

《新农村建设搞成形象工程,村民别墅沦为烂尾楼》。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浙江省永康市荆山夏村,曾推出“家家都有别墅住”的村民别墅工程,并声称要做“全国一流”的样板村。结果适得其反,111幢村民别墅群不仅成了烂尾楼,而且还负债8000多万元。据村民反映,当时村里推出村民别墅工程,不仅没有召开村民大会,而且还强迫村民拆迁旧屋和强行克扣全村每人万元的征税补偿款。主事者曾象征性地给村民发了张征求意见表,多数村民在意见表上表示反对建别墅,但是,村民们填写的不同意见最后都被涂改了。其中一位村民愤怒地说,“这是强奸民意,是违法行为”。其实,中央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非常明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菅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同时,建设新农村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试述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答:政策执行偏差有如下一些表现形式:(1)象征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只重视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深层问题的解决,政策执行成为一面到处挥舞的旗帜,政策目标则没有落到实处。(2)附加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人为地附加了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其他内容,使政策执行超出了政策的基本要求,为谋取地方或个人利益提供方便。(3)残缺式政策执行。即政策执行的不配套、不完备、不及时,政策内容只有部分被执行,而其余则被“遗忘”;或政策执行得不及时,缺乏时效性,导致了政策目标实现得不全面、不充分。(4)替代式政策执行。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者用自己的一套政策替代既定政策,对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就充分利用,对

不符合的就予以曲解变形,并用是否符合地方利益作标准来决定对政策执行的态度。(5)观望式政策执行。即政策执行主体或因疲于应付具体事务,或担心目标群体的抵抗,或因自身私利受损等原因,导致行动迟缓、思想犹豫、心理矛盾,对政策执行持观望态度。(6)照搬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执行机关不经过认真的政策学习与思考,不做调研,习惯于机械地照抄照转上级文件,不能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提出政策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因而对下属部门的政策执行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也导致下级政策执行机关的盲目和随意。(7)规避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分工不合理,权责不明确,该完成的工作不能保质保量完成,该承担的责任则相互推诿。这种政策执行方式同样严重地损害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策执行效率。

习题十五:

《治安政策评估指标体系》。价值取向|评估指标体系。经济效益取向|A——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率;B——刑事案件破案率;C——人群的平均犯罪率;D——盗窃案发生率;E——假释犯再犯率;F——治安投资的成本。主观性福利取向|G——公民的安全感。公平性取向|没有专业设立。根据上述指标,谈谈该指标体系的作用。

答:上述指标体系并没有专门针对某一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而是针对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所设计的,因此没有专门设立公平性指标。上述指标体系的作用在于,可以此政策指标体系为依据,来逐项评估一个时期的治安政策的效果。

习题十六:

《由“禁”到“限”——城市烟花燃放政策的调整》。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中国民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与城市安全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烟花爆竹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20世纪90年代起,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近300个城市先后都颁布了禁放令。但十多年的禁放令并未达到预期,政府的公信力与法律权威性也受到损害。但政府又不能放手不管,放弃了自己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法定职责。基于此困境,近200个城市在2006年春节期间选择了灵活的解决方案,即有限制地允许市民燃放。北京市除了颁布条

例,政府还对市民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并对烟花爆竹的品种规格和销售进行监管,制定预警方案,对防火、救护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公安部2006年2月7日通报显示,1月28日至2月4日,与上年同期相比,火灾起数上升%,死亡人数下降%,受伤人数下降%,直接财产损失下降%。随着限放政策的逐年推行和完善,人们燃放习惯的形成,近几年因烟花燃放的事故率和安全管理成本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春节期间(2月13日至19日),全国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人身伤亡事故1626起,造成11人死亡、1808人受伤,与2009年同比,事故起数下降%,死伤人数下降%。其中北京市发生燃放伤亡事故380起,造成380人受伤,与上年同比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均下降%,没有发生致人死亡的燃放事故。因此,烟花燃放“禁”改“限”政策调整是成功的。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一下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答:(1)政策目标调整。有些公共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会发现其原定目标偏离了客观实际。有的目标定得过高,在一定期限内难以达到;有的目标定得过低,难以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或者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去甚远;有的则是目标不够明确或者目标过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和力不从心;有的则在具体期限、指标等方面限定过死,缺乏灵活性;等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就应当及时对原定目标进行校正、修订或者重新确立。(2)政策方案调整。方案是实现目标的具体安排,对目标的调整通常也会连带着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但更多的是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认识到原定方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3)政策措施调整。政策措施是指实施政策方案的具体步骤、手段和方法。政策措施的调整是政策调整当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比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其原因可能是步骤安排不合理或是产生了脱节,也可能是使用的方法不当或是采取了不合适的对策等。这些情况都是经常出现的,也是比较容易调整的,关键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补救和修正,使执行措施更加有效和完善。(4)政策关系调整。政策系统内部和不同政策之间存在着各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多样和相互关联,因此在同一时间、同一范围内实施的公共政策一般不只一项。但如果不同部门之间不注意协调和呼应,就会造成“政出多门”的现象,这些政策往往只从本部门的职责、利益出发,相互间常常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就让下级执行部门陷于“下面一根针,

上面千条线”的困境,导致执行困难或执行偏差。(5)政策主客体调整。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策的主体和客体也会发生变化。就主体而言,由于制定或执行政策的权力机关存在能力不足、机构不全、职责不清等原因,从而造成政策效果不佳或导致政策失误,这就应当对机构本身进行调整。在我国,有时决策权在党和政府之间的移植也是一种主体的调整。政策客体调整是指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的调整。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及与之相关的人群也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问题或人群的性质和范围。因此,为了保证政策的针对性,必须及时调整政策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