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丽辉中医诊断学讲稿() 下载本文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和苗头。

五、学习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其次,要不断地临床实践;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

上篇

诊法

《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 问 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且循其脉”。

一、 问诊的意义

最真、最全、最早、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 二、问诊的方法 1. 环境要安静适宜 2. 态度要严肃和蔼 3. 不用医学术语询问 4. 避免资料片面失真 5. 重视主诉的询问 6. 危重病人抢救为先。

第一节 问诊的内容

问诊的内容主要有: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发病情况、病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一、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现住址、出生地、婚否、民族等。

6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如: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1个月; 又如:发热、咳嗽3天。

由于主诉通常是病人的主要痛苦 、就诊的主要原因,往往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询问主诉注意三点:

1.要把主诉抓准,病人的陈述可能是零乱而主次不分的,而主症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三个。

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3.主诉不等于疾病的病名。 4.主诉简明扼要,一般少于20字。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的经过。现病史应从发病情况、发病过程、治疗经过等三个方面进行询问。 1.发病情况

主要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医生通过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对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有重要作用。

2.病变过程

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变过程,一般可按疾病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如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有何变化,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对了解疾病邪正斗争情况,以及病情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诊治经过

有些病人,尤其是患病较久者,在就诊前已经其他医院诊断和治疗。所以,对初诊者,很有必要询问曾作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了解既往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可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7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4.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状,虽也属问现病史范畴,但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多,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将另列一节专门讨论。

四、既往史

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 由于过去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可能与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也是辨证分析时的部分依据。如体质素弱者,病情多为虚证;中风病人既往多有眩晕病史,“肝病”则可有“传脾”的症状。 既往史包括:

1.过去一般健康情况:如强壮、素健;体弱、多病。

2.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过敏史:如是否患过麻疹、白喉、疟疾、痢疾等传染病,何时何地接种过何种预防接种,有无对药物或其他物品的过敏史等。

3.其他疾病史:过去患过何种其他疾病,是否复发过,现在是否痊愈,现在还有何疾病表现。

五、个人生活史

主要包括: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

生活经历 医生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应注意某些地方病或传染病的流行区域,以便判断所患疾病是否与此相关。

精神情志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有外界因素的刺激,使精神情志产生变化,以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饮食起居 “病从口入”,盐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易患因素。素嗜肥甘者,多形体肥胖,病痰湿。嗜酒无度,易患酒精中毒性疾病。

婚姻生育 对成年男女患者,应注意询问其是否结婚,结婚年龄,爱人的健康状况,以及有无传染病或遗传病。育龄期女性应询问初潮年龄或绝经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和带下的量、色、质等变化。已婚女性还应询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

六、家族史

家族史包括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等及接触密切的人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必要时应注意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这是由于某些遗传性

8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疾病,常与血缘关系密切;有些传染性疾病,如肺痨等,与生活接触有关。

第二节 问现在症

问现在症是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有关的全身情况。 现在症状,是辨证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病情资料。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问现在症的参考,但并不准确。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而重点地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一、问寒热

问寒热,是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1.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临床上有恶风、恶寒和畏寒之分。 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多见于伤风。

恶寒,是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者。多见于实寒证 畏寒,是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者。多见于虚寒证 2.热:指发热,包括病人体温升高, 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寒热产生的机理:病邪性质、阴阳盛衰。

问寒热可知病邪性质或阴阳的盛衰。《内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张景岳:“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

(一)恶寒发热

【概念】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

【意义】见于外感表证。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 【产生原因】肌表失煦,则恶寒;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则发热。 【分型】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证,分三种类型: 1.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外感寒邪所致。 2.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外感热邪所致。

3.发热轻,恶风自汗——伤风表证的特征,外感风邪所致。如果病人只有恶风,无发热,则可能为外感风邪或肺卫气虚,为表不固。 注意的问题:

1.寒热并见从辨证的角度说,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涉及到邪正两方面:邪气的性质、感邪的轻重、阳气的盛衰、邪正的状态(体质)。

9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2.寒热并见是表证的重要依据,且必有恶寒。

3.某些里热证可以寒热并见,如疔疮、瘟疫等,常表现为寒战。

(二)但寒不热

【概念】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 【意义】见于里寒证。

【产生原因】多因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或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所致。 【分型】根据发病的缓急和有关兼症,分为两种类型: 1.久病畏寒,脉沉迟无力者 ,属里虚寒证。

2.新病恶寒,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者 ,属里实寒证。因寒邪直接侵入体内,郁遏阳气,肌体失于温煦。

(三)但热不寒

【概念】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 【意义】里热证 【分型】 1. 壮热

【概念】: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常兼有口渴、面赤、汗大出、脉洪大等症(四大症)。

【意义】里实热证,多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腑)。

2. 潮热

【概念】: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 【分型】:

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申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阳明腑实证) 。

湿温潮热——午后热甚,伴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脘痞身重,舌红苔腻等,见于湿温病。因湿邪困阻,热难透达,湿遏热伏。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兼有颧红,盗汗等,见于阴虚证。

3. 微热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