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丽辉中医诊断学讲稿() 下载本文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古代医家根据“司外揣内”的原理,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面部气色分侯脏腑。

(1)《灵枢· 五色》?(2)《素问· 刺热》 (二)常色与病色 望色应注意区别常色与病色 1.常色

[含义]: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 [特点]:明润、含蓄。

h明润:光明润泽;是有神气的表现。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h含蓄:红黄隐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胃气充足,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分类]:

(1)主色(正色):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由于种族禀赋的原因,主色也有偏赤、白、红等不同。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五脏之色,随五行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 我国人民的主色特点: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称为客色。?

特点:明润含蓄,暂时的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人体面色还可因情绪变化、饮酒、运动而改变,不是病色应注意区别。

2.病色

[含义]: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特点]:晦暗、暴露

h晦暗:皮肤枯槁发暗而缺少光泽(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 h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 [分类]:

(1)善色: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尚有光泽,为“气至”,说明胃气尚存,是新病、

31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轻病、阳证,预后较好;

(2)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说明胃气不能上荣于面,为“气不至”,是久病、重病、阴证,预后较差;

(三)五色主病 1.赤色

[所主病证]:热证(或戴阳证)

[病机]: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络脉扩张,气血充盈,或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

[具体表现]:

满面通红——实热证,里热亢盛; 午后两颧潮红娇嫩——虚热证,阴虚火旺;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时泛红如妆,游移不定——戴阳证; 2.白色

[所主病证]: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 [病机]:气虚血少或阳虚寒盛→气血不荣于面 [具体表现]:

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证或失血; 恍白或恍白虚浮——阳虚或阳虚水泛; 突然发生面色苍白——亡阳、气血暴脱; 苍白日久——阴寒内盛,寒邪凝滞; 3.黄色

[所主病证]:脾虚、湿证。

[病机]:脾虚气血不充或湿证气血受困,不能上荣。 [具体表现]:

萎黄(淡黄、枯槁无光)——脾胃气虚; 黄胖(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鲜明如橘子色——阳黄(湿热熏蒸); 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郁阻);

32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4.青色 [所主病证]: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病机]:寒凝、气滞、血瘀——面部血行瘀阻 疼痛、惊风——经脉拘急 [具体表现]: 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 突见面青灰,唇青紫,伴肢凉脉微——心阳暴脱,心血瘀阻(真心痛); 久病面唇青紫——心血瘀阻或肺气闭塞; 面色青黄(青黄相兼,即苍黄)——肝郁脾虚;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5.黑色 [所主病证]: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病机]: 肾阳虚衰,阴寒水盛,血失温养或剧痛,脉络拘急,血行不畅; [具体表现]: 面黑暗淡或黧黑——肾阳虚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 面黑干焦——肾阴虚; 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三)望色十法 浮沉——表里;清浊——阴阳;微甚——虚实;散抟——新久; 泽夭——轻重 (四)望色的注意事项 h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h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h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望色十法); h注意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如:光线、昼夜、情绪、饮酒、饥饱等。 三、望形 [含义]: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 33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方法。

(一)原理 五体内合于五脏:

不同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患病后疾病的转归也不同,如素体阳虚,患病后易从阳化热;素体阴盛,患病易从阴转寒。肥人多湿、痰,易湿邪为患。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1)体强:胸廓宽厚,骨骼粗大,皮肤润泽,肌肉丰满; 表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能力强。

(2)体弱:胸廓狭窄,骨骼细小,皮肤枯槁,肌肉消瘦; 表明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能力弱。 2.形体胖瘦:

(1)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20%者。

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力——形气有余; 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形盛气虚;

(2)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重减少10%以上者。 体瘦食多——中焦有火;

体瘦食少,舌淡便溏——中气虚弱;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

3.体质形态:体质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禀赋特点和对疾病的易感受性。?

(1)阴脏人,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喜热恶凉。短粗胖? 特点,阳衰阴盛,患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

(2)阳脏人,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喜凉恶热。瘦高个?特点,阳盛阴衰,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3)平脏人,体型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之间。 特点,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 四、望态

34

中 医 诊 断 学(72学时) 主讲:熊丽辉

[含义]: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原理

(1)动静姿态与阴阳寒热虚实关系密切。

*阳主动:阳、热、实证则表现躁动不安,说明机体功能亢进; *阴主静:阴、寒、虚证则表现喜静懒动,说明机体功能衰退;

(2)不同的疾病常常可迫使病人采取不同的体位和动态,以减轻疾病的痛苦。 (二)内容 1.动静姿态 [观察要点]:

动、强、仰、伸——阳证、热证、实证; 静、弱、俯、屈——阴证、寒证、虚证; (1)坐形:

坐而喜仰,喘促痰多——肺实证(痰饮停肺、哮证、气胸等)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体弱气虚;

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肺气壅滞、心阳不足,水饮凌心、肺有伏饮; (2)卧式:

卧而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喜向外,仰面舒足——阳证、热证、实证;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实热证。

卧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喜向里,倦卧成团——阴证、寒证、虚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多虚寒证。

但卧不得坐,坐则晕眩——肝阳化风,或气血俱虚、脱血夺气 (3)立姿:

站立不稳,其态似醉——见于眩晕(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不耐久站——气血虚衰;

站立时常以两手扪心,闭目不语——多心虚怔忡; 立时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腹痛; (4)行态:

以手护腰,转侧艰难——腰腿疼;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以手护心——脘腹痛或心痛;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