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24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却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

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而要真正让学生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结合相关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3、引导学生感知“中国脊梁”精神,激发学生浓浓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涵泳品味法、知人论世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词人,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对于辛弃疾,大家的了解有多少呢?

生可能会回答: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豪放派,苏辛……

师:有一个搜索网站,它叫百度,百度的得名就是从他的词中而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他的词作中。

二、初读抒“壮”,解读课题。

1、师:我们说,学习古诗词,最讲究的是诵读。请大家拿起纸,自由的大声的读。要求:一、放慢语速,读准字音;二、把握节奏,注意停顿;三、结合注释,疏通词义。好,现在开始。

2、指名朗读,学生互评。(强调:挑灯tiǎo,当表示细小的拨弄时读第三声;麾下炙 [zhì],的[dì]卢等重点字的字音。)

3、师:接下来,我请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词的题目。(生读)(全班读)对于这个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可能会回答:给陈同甫所写的一首雄壮的词并寄给他。

师补充:没错,从课下注解我们知道,辛弃疾和陈同甫是好友的关系。有一次陈同甫去看望辛弃疾,到他家门前的时候,陈同甫催他的马跳过一条河,连催了三次,马都不敢跳,这下陈同甫就火了,拿起宝剑就把马头给砍了下来,自己徒步走了过去,而这一幕又恰巧被辛弃疾看到,他很感动,于是两人成为了好朋友,经常的写信互相交流。

4、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连着词牌名、题目,把整首词读一读,读完之后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一个字展开的?开始!

三、再读感“壮”,理解词意。

师:同学们,是围绕哪个字?(明确:“壮”。)壮是什么意思?雄壮。大家是从哪里读出了“壮”,请结合具体的词句,展开自己的联想,来具体谈一谈。我们试着再来听一遍朗读。(播放示范朗读)

要求学生以“读到‘ ’,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 ”说明其对诗句的理解;此处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品味,并穿插朗读指导。

例如:

(1)我从“八百里分麾下炙”中读出了壮,分牛肉给部下享用。战士们席地而坐,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在出征前美美的饱餐一顿,相当的豪迈霸气,场面非常的雄壮。,

(2)从“五十弦翻塞外声”中读出了壮,各种乐器在弹奏着一首首悲壮粗犷的战歌。 (3)我从“沙场秋点兵”中读出了壮,在肃杀的秋风中,一位豪气满怀的将军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

(4)我从“马作的卢飞快”中读出了壮,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这种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场面很壮观。

(5)我从“弓如霹雳弦惊”中读出了壮,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欲聋。

(6)我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中读出了壮,完成君王收复北方的大业,为自己赢得生前死后的名声,这是一种雄心壮志。

(7)我从“梦回吹角连营”中读出了壮,梦中各个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之声,响声此起彼伏,颇为壮观。

四、三读悟“壮”,直探旨意。

师: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个壮,不仅仅是一个宏大的场面,一个壮景;也是作者想收复失地的一种壮志。有着这样雄心壮志作者,为什么最后却说:可怜白发生? 生可能会回答:辛弃疾老了,白发长出来,不能去打仗了。 师追问:大家知道当时的词人几岁吗?(明确:49岁。)

(1)补充资料:诗人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这么一句话“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里,化用了一个典故,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晚年时赵王想重新启

用他,看他能力还行不行,当时就是看他的饭量怎样?结果使者去看了之后,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现在一顿还能吃1斗米,还能吃10斤肉。说明廉颇有没有老?没有。辛弃疾在这首词里用了这个典故,其实是想以廉颇来比喻自己,我不老。但实际情况是他那时已经66岁了,66岁尚不服老,49岁的他会觉得自己老吗?所以这里的白发应该做何解释? 生可能会回答:辛弃疾是愁出白发的。

(2)补充资料:辛弃疾21岁组织义军抗金。23岁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金兵万军营中,生擒叛徒。多次陈述救国大策,但因朝廷软弱求和,在江南醉生梦死,始终不愿抗金。被弹劾六次之后,闲居江西近20年,到死也没上过战场,临终前大喊“杀贼”。结合这个材料,你觉得白发生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会回答:感慨朝廷软弱,不愿抗金;被贬闲居多年的悲伤;“杀贼”心愿未了的无奈……

师:刚才我们是从资料中看出来,能不能从这首词中找到“白发生的原因”?(明确: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师:原来刚才所说的一切壮景都是梦里的景象,是黄粱一梦,现实中,作者有没有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没有。)诗人为什么喝醉了还在看剑?(他时时刻刻想回到战场,借酒消愁,睹物思忆。)这把已经丧失了价值,无英雄用武之地的宝剑,是谁的命运写照?(词人自己。)

五、诵读明“壮”,感悟“脊梁”。

师:这些雄壮的景象,只能在梦里,出现;只能在醉里,出现。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可怜白发生”。(朗读指导)我们说,醉梦,壮景,壮景依旧;可怜,壮志,壮志未酬。(完成板书)

师:同学们一个曾经气吞万里的英雄,一个满怀豪情的武将,本应该驰骋沙场,而如今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可怜、可叹,但是更让我们觉得可敬。像辛弃疾这样爱国的人,在南宋还有没有?

生可能会回答:有,陈亮。岳飞。陆游。

师: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并且一起来齐读他们的诗句。 (PPT出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淝[féi] 水破,关东烈。——陈同甫。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师:他们,在风雨飘摇的南宋,闪耀过铮铮的骨气;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下课前,请大家再次饱含深情,齐声朗诵这首《破阵子》。 (生齐声朗诵。)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