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8戊戌变法(一)学案岳麓版选修1 下载本文

学案18 戊戌变法(一)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一、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潮的兴起。

阶段 早期(19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 王韬 郑观应 康有为 成熟(19世纪90年代)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深化探究 材料一

主要主张 广贸易、开煤矿、发展资本主义,推崇君主立宪政体,主张君民共主 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出“商战”观点 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倡民权” “冲决网罗” 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图一 甲午战争图 图二 时局图

材料二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

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 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三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

答案 (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前所未有。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 [历史认识]

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重点精讲]

康有为装扮孔子,让他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这是为什么? (1)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保守性,使其在当时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

(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这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二、变法的兴起 1.开始

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

(1)变法宣传:康有为等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影响较大,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3)组织机构:1898年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影响

维新派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深化探究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

定立宪开国会折》 思考

(1)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的主张?其中心论点是什么? (2)出现该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中心论点: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 (2)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思考

据材料说明康有为维新变法有何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何弊端?

答案 特点:托古改制。主要目的:减少变法阻力。弊端: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材料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思考

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答案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2)评价:变法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材料四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思考

(1)“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

(2)图片暗喻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答案 (1)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事件:“公车上书”。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