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8043》第十一章复习提要及重点 下载本文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一、人类游戏的产生

1、含义:从一般意义上说,有意是指行为主体在消遣性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 广义:就是儿童“玩”的各种活动

狭义:指幼儿园中教师设计、提供或引导儿童自发进行的“玩”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等

学龄前阶段是出现游戏活动的高潮阶段,也是游戏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 2、游戏产生的基本前提

一个是人类的出现,这使活动具有了是在的主体;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这为游戏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内容。

人类最早的游戏产生于原始社会,并且游戏的产生同劳动紧密相关。

3、原始社会的劳动特点:一是这个 时期的劳动与动物活动已有本质的区别,这时的劳动既是满足物质需要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二是这种劳动指表现了较低程度的创造性

4、人类游戏早期发展的特点:?模仿的直接性?模仿的神秘性?模仿的混合性

二、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

主要论点: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 2、松弛说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主要论点: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 3、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论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视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视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4、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心理学家格罗斯

主要论点: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5、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

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 6、影响

早期游戏理论上基本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仍有局限性,如较多地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本能、欲望,从生物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这些理论具有一定思辨性,但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

主要论点: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在动物界是可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可以随意争抢,甚至可以随意发生性行为。 艾里克森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

第二阶段称微观阶段,学步儿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驭

世界

第三阶段成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 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想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即感知运动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即前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7岁—11、12岁),即具体运算阶段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也称维鲁列学派 代表人物 维果茨基 艾利康宁 主张 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 角色游戏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与儿童在历史发展个阶段中的社会地位有关: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内容是社会性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条件;角色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游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 列昂节夫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和类型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

(一)游戏有利于儿童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二)游戏有利于儿童智能的发展 1、游戏有利于儿童探索行为的发展 2、游戏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

3、游戏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的特点是游戏行为的动机不在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于行为过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