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2、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进而引导学生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歌曲中的音准、感受乐曲中混合拍子的韵律。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3、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体会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了解新疆民族音乐中混合拍子的音乐特点,记住这种特殊拍子所带来的音乐韵味。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解决歌曲中的音准、感受乐曲中混合拍子的韵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1、导入: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原歌名为《草原情歌》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一首青海民歌,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请同学们朗诵歌词,并分析歌词抒发的情感。
2、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的录音,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它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3、老师范唱歌曲。
4、请同学们轻声随老师一起试着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注意仔细聆听老师演唱的旋律的音准。
5、请同学们看歌谱,在旋律中出现了一个变音记号,想一想:这个变音记号的名称与意义是什么?
6、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伴奏视唱歌曲的旋律,演唱时注意变化音的音准。
7、老师提问:歌曲的第一二段歌词中描绘了姑娘的哪些特征来表现她的美丽?
8、演唱歌曲的第一二段歌词,注意刚才视唱时练习的变化音的音准,同时要运用原来学过的发声方法来演唱。
9、老师提问:歌曲中出现的最高音是什么?(不含结束句) 10、老师讲解唱歌中咬字吐字的问题。
11、演唱歌曲的第一二段,注意演唱的基本姿势和高音处的咬字与吐字。
12、朗读歌曲第三四段的歌词,并分析后两段歌词与前两段歌词的不同之处。 13、随着老师的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二、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1、完整聆听音乐,思考:这首乐曲的音调有什么特点?它表现了什么场面?它的音乐情绪是什么?由哪两种乐器演奏?哪种乐器是主奏乐器?为什么?乐曲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欣赏——引子: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速度是怎样的?
3、分段欣赏——第一部分
(1) 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音乐情绪?它表现了什么场面?它的速度、节奏、力度有什么特点?
(2)老师提问:这首乐曲的拍号与以往见过的拍号有何不同? (3)跟随老师击打歌曲中的节拍。
(4)看谱聆听音乐,听一听:教材上呈现的主题旋律重复了几次?每次重复有什么变化?除了教材上呈现的主题旋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主题?
(5)随音乐哼唱两个主题旋律,并分析它们的旋律特点,体会乐曲的风格。
(6)老师提问:在第一部分结尾处,有一段小提琴的华彩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段华彩段的速度是怎样的?在乐曲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4、分段欣赏——第二部分 (1)聆听音乐,思考:与第一部分相比,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音乐情绪?表现了什么场面?它的速度、节奏、力度有什么特点?
(2)看谱聆听音乐,寻找主题,并思考:教材上呈现的主题旋律重复了几次?每次重复都有什么变化?
(3)岁音乐哼唱三个主题旋律,并分析它们的旋律特点,体会它们的不同音乐情绪。 (4)完整聆听第二部分,记录三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5、完整聆听乐曲,并讨论:钢琴伴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演唱了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欣赏了小提琴独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这两首音乐作品各有特点,歌曲是优美、抒情的,乐曲是欢快、跳跃的,反映出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2、欣赏《玛依拉》。 3、欣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1)复习巩固歌曲,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培养欣赏的民族情怀。
2、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体验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
3、能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完整、连贯地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听辨蒙古族独有的特色乐器——马头琴;了解哈萨克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培养欣赏的民族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跟随伴奏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看谁唱得最准确。 2、请同学们视唱歌谱,注意结束句的七度大跳。 3、请同学们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歌曲旋律中出现的变化音和七度大跳的准确演唱。 二、欣赏《万马奔腾》 1、导入
(1)聆听音乐,并思考: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具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场面?
(2)简介二胡独奏曲《赛马》
(3)聆听音乐,听一听,乐曲中运用了哪些节奏型来表现奔马的节奏? (4)请随音乐敲击奔马节奏:×.××;×××× ××××;××× ××
2、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依然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听一听,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场面?
3、老师简介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 4、介绍作者齐·宝力高。
5、请同学们说说对马头琴的了解。
6、老师讲述关于马头琴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7、聆听音乐,并思考:作者是运用了音乐中的哪些表现要素来描绘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的?
8、总结乐曲中的奔马节奏:×.× ×.× ×.× ×.×;×××× ×××× ×××× ×××× 9、随音乐敲击奔马节奏。
10、老师播放《万马奔腾》演奏视频,让同学们观察马头琴的演奏姿势及其基本演奏技法。 11、再次聆听二胡曲《赛马》,并分组讨论:二胡与马头琴在音色上有什么区别?两首作品在表现“奔马”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1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蒙古族的了解,包括民俗、饮食、音乐、生活习俗等等。 三、欣赏《玛依拉》
1、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具有怎样的情绪?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它的节拍是什么? 2、跟随录音哼唱歌曲,总结歌曲的结构与旋律进行特点。 3、视唱歌曲的第一乐句的旋律,它是整首歌曲发展的根基。
4、分段欣赏——前三乐句:聆听录音听一听,前三乐句的音区、情绪、旋律发展手法是怎样的?
5、分段欣赏——后两乐句:聆听录音,听一听,这两乐句的音区、情绪、旋律发展手法是怎样的?与前三乐句有什么不同?
6、老师介绍冬不拉。 6、竖笛吹奏练习
(1)指法练习,注意中音7用替换指法演奏。
(2)请同学们慢速随老师的演奏,在竖笛上面做指法练习,看谁的指法准确。 (3)请同学们对照曲谱自己练习,有指法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或同学。 (4)节奏紧凑部分的指法练习
(5)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伴奏完整地演奏歌曲《玛依拉》的旋律,注意指法转换要迅速、精准。
四、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牧歌》 2、欣赏:《大漠之夜》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乐曲,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无伴奏合唱的艺术形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由听唱法引入视唱法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歌曲《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
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播放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提问:这首乐曲的名称和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 二、唱歌《牧歌》
1、聆听歌曲录音,并思考:这首歌曲有哪些特点?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2、老师简介歌曲相关知识。
3、学生边看谱边聆听老师演唱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 4、视唱歌曲曲谱。
5、老师讲解教材学练提示中提到的一种演唱呼吸方法——缓吸缓呼。
6、发声练习。要求:缓慢吸气,保持两秒钟,缓慢用“嘶”或“哈”音出气;小腹控制,像蚕吐丝那样均匀,越长越好。
7、用“u”来唱一下歌曲的旋律,注意运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式。
8、填词演唱歌曲,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式,以及长音的保持。 9、根据歌词的意境为歌曲设计力度变化。 10、随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11、老师播放由作曲家翟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提问:这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12、老师讲解“无伴奏合唱”相关知识。 三、欣赏《大漠之夜》
1、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音乐情绪?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给你印象最深的音调是什么?
2、老师讲解混声合唱的概念。
3、聆听音乐,记录这首歌曲的结构。 4、分段欣赏——引子
(1)乐队伴奏有什么特点?模仿了什么声音?边听音乐边记录伴奏的节奏型。 (2)声部的安排是怎样的?演唱的力度是怎样的?描绘了什么画面? (3)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5、分段欣赏——陈述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