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备课辅导
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 潘文久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继续沿用板块组元的特点,共设计了11个板块,依次为:正气歌、汉语家园、感悟成长、异域风情、童年、抒怀、小英雄的故事、《西游记》与《水浒传》、饮食文化、信息与生存、推敲。其中,共有31篇课文,8次习作训练,2次口语交际,3次综合学习活动。课后练习分为四个类型:朗读或默读、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
大家都知道,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习分为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把这五个领域处理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四个主要领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其中。其中,“识字与写字”包括识字、写字、汉字文化; “阅读与积累”包括篇章、生活、文化等;“表达与交流”包括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和解决问题。这是本套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
二、教材主要特点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此已经做了详尽地阐释。这里我把自己在阅读教材过程中,感受比较强烈的内容再次理出来,与大家交流。
1.依据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选文既有传统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又有新入选的课文(《豆腐颂》《苏武牧羊》等),其中包括充满热爱祖国(《小英雄雨来》)、热爱生活(《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树立理想、热爱读书(《忆读书》)、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亲近自然(《科罗拉多大峡谷》)、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等人文教育的因素,从中既能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又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追求文质兼美,体现精品典范。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已故语文教育专家张翼健便提倡“取法乎上”的教材编写理念。选文题材广泛,有反映乡村生活的,有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有表现古人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有展示自然风光的
作品,有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优秀作品的节选等,对于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和了解世界有着积极的作用。本册教材体裁多样,有诗词、散文、童话、小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还增加了短小的文言文和古典名著节选。这些文章文质兼美,通俗易懂,趣味性和可读性强,很好地突出了板块主题。
各板块的内涵丰富,文章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注重识字写字
本册书认识190个字,会写152个字。
教材设置中,低、中年段都是汉字家园,注重识字;高年段五年级上册开始变为汉语家园,侧重于汉语现象知识的学习,比如成语寓言,歇后语,对联等。汉字家园和汉语家园是长春版教材特色组元之一,是其他版本教材没有的形式。
在课后练习“积累”这一板块里,设置了大量的有关词语的“读一读”“写一写”等题目。如P19、P22、P30、P34、P40、P44、P47、P64、P68、P72、P76、P82、P85、P88、P99等,设计体现了教材重视“双基”的设计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中一是绝不能忽视识字写字教学,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突出高年段特点。
4.课后习题设计,凸显导学特色。
本书课后习题设计为四个板块:朗读、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
朗读:约16篇文章后提出了朗读或默读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语文,习得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有的侧重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
如P3:朗读课文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 P13:朗读课文,注意对联的读法;
P21:朗读时,注意爸爸与妈妈的不同语气;
P4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0、15自然段,用心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 P9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童话中人物的语气;
P103: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等等。 (2)有的侧重启示学生学习运用朗读方法。 如P5: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这首诗;
P15: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可以按“我说上联,你读下联”的方式朗读; P49: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朗读时要读出乡间孩子自由、活泼、愉快的心情; P75:先读读注释,再朗读课文。等等。 (3)有的侧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如P40:朗读课文,在心里给小女孩“画像”。 (4)默读强调默读能力的达成及自我检测。
两次提出默读要求。第1次:默读课文,看看读完全文你用了多长时间。我们现在一分钟应该能够读三百字了,如果没有达到,请你继续努力。第2次:默读课文,看看读完全文的时间,有没有达到一分钟能读三百字的要求。
另外在“思考与交流”中,有6次提出了默读思考的要求。给予默读能力的养成以练习机会。教学中要不拘于几次要求,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默读,强化默读能力的培养。
思考与交流:思考,即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想活动;交流,可以理解为与同学、老师交流,还有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交流。本册教材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思考与交流,问题指向学习过程,突出学习重点,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1)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约19处题目体现了这一点。
如P13:第1题,结合文中几副对联,联系上下文,体会对联体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和情感?
P40:第1题,文中五次提到小女孩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情景?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P47:第2题,说一说你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P98:第3题,苏珊能得救的原因是什么?
P105:第1题,结合注释,读懂短文的意思。等等。 (2)初步领悟表达方法。约16处题目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