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
1.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高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结构)
答案 B
2.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C.调查期间种群蚜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 D.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解析 棉蚜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抗药基因才能保存下来,会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B正确;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C正确;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D错误。
答案 D
3.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査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査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解析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A错误;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B错误;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D错误。
答案 C
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的数量超过K/2时,易导致该种群的丰富度降低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积累量表示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D.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K
解析 当种群的数量超过时,种内斗争加剧,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生
2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同化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捕食者的存在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破坏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是濒危),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答案 C
5.一弃耕农田经若干年演替成为森林。下图中不能正确体现该过程发展趋势的是( )
答案 B
6.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
B.据图分析对种群Ⅲ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
解析 从图可知”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作用,A正确;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B错误;阴影部
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正确;据图分析, 破坏程度: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D正确。
答案 B
7.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食物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 B.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的变动 C.D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
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AB段幼体所占比例小于CD段幼体比例
解析 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D段K
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B正确;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此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2C错误;AB段对应的应该是增长型种群,CD段对应的应该是稳定型种群,AB段幼体所占比例大于CD段幼体比例,D错误。
答案 B
8.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年数 物种数量 1 植物类别 草本 灌木 乔木 总计 A.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降低 B.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28 0 0 28 27 3 0 30 26 4 0 30 30 12 14 56 34 19 23 76 4 15 25 40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