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的重要概念:
1.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生化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3.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反应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4.被动转运: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5.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6.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7.药物的体内ADME过程:ADME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药物从体循环向各个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8.首过效应(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过胃肠道给药,在未吸收进入体液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体液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9.肠肝循环:指经过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
10.肾清除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体积血浆中的某物质清除出去。
11.药物治疗指数: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12.速率常数(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又称速率常数 ,其物理意义使其数值相当于参加反应的物质都处于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描述速率过程变化快慢的重要参数。
13.滞后时间:是指从给药后至血液中出现药物的时间,是血管外给药所特有的药动学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起效时间。
14.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15.绝对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F绝对=AUC(其他剂型)/AUC(静脉注射) 16.相对生物利用度: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和速度。F相对=AUC(受试药物)/AUC(参比药物)
17.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后,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可以设想成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18.药时曲线下面积: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形成的曲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19.达峰时间:药物从给药开始,直到达到峰浓度所需要的时间间隔。 20.峰值血药浓度:药物在血浆中达到的最大浓度。
21.吸收相:给药后药物随血流进入中央室,再分布到周边室,该时相主要与分布有关,故
称分布相。药时曲线上升段,药物的吸收大于消除。
22.消除相:分布逐渐达到平衡后,血药浓度下降主要与药物从中央室消除有关,称为消除相。药时曲线下降段,药物的吸收小于消除。
23.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以t1/2表示。
24.生物等效性:在同样试验条件下试验制剂和对照标准制剂在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无统计学差异。
25.稳态血药浓度(Css):药物连续给药或分次给药,血药浓度逐渐升高,经过4—5个半衰期,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26.MRT:即平均驻留时间,药物分子进入体内后于体内滞留时间不等,一些药物分子自进入后即可由机体排出,而另一些药物分子须经一段时间后才排出体外,每一个药物分子在体内平均停留的时间成为平均驻留时间。
27.负荷剂量:首次给药即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
28.蓄积:恒比消除的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或者分词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升高,当给药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时称为药物蓄积。
29.隔室模型:将整个机体按照动力学特点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起来构成的一种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称为隔室模型。
30.单室模型:指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
31.二室模型:将机体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度不同的两个独立隔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中央室是一些血流比较丰富的组织器官,药物只能从中央室消除。外周室是一些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率较慢的组织器官。
32.群体药物动力学:将经典的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动力学特征,全面分析药物与机体的各种相互作用。
33.结合反应: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合物在代谢过程中与某些其它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34.前体药物:又称前药,是指药物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的化合物。 35.速度常数:同12
36.一级速度过程: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速率过程。
37.零级速率常数:药物的转运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 38.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临床上一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39.米曼常数:Km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为Vm的一半时所对应的血药浓度。
40.维持性剂量:是在多次用药的方案中,当药物在体内达到一定的血液浓度而产生疗效后,为维持该血液药浓度而所需的剂量称维持剂量。
41.治疗药物监测(TDM):药代动力学原理指导下,应用先进灵敏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及时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以用于临床的个体化给药。 42.常见给药途径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特征(每种途径具体的曲线图形要掌握):
1)静脉注射途径 2)静脉滴注途径
3)血管外给药途径(口服给药途径等) 43.疾病诊断成像的技术种类、特点及应用: 一、种类及特点:
1)CT: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2)MRI: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停止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产生MR信号。通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即产生MR信号。
特点:35%临床MRI诊断需要使用造影剂如Gd试剂用于T1相,增强信号;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用于T2相,减弱信号。
3)PET/SPEC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对从病人体内发射的γ射线成像。 4)超声(US) 5)光学成像
特点:如可以使用量子点(QDs)、荧光染料进行成像。 二、应用: 1)成像肿瘤细胞。
2)追踪肿瘤干细胞: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和复发的特点与干细胞的基本特性十分相似,因此,有学者提出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 TSC)的理论。 3)成像肿瘤微环境:如胶原蛋白、纤连蛋白靶向。 4)为手术中肿瘤切除提供帮助。
5)使用PH敏感的纳米棒追踪细胞内内含体和溶酶体。 6)体内细胞凋亡成像。
7)肿瘤血管成像:如整合素、选择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