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期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桃花源记》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主题归纳]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园、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写作特色]

层层设疑,激发读者兴趣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若有若无的仙境,作者层层设疑。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渔人;没有名字;写桃源仙境人间似有似无,又不说它确切地点;写桃林通道,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失了,无迹可寻。最后刘子骥寻而未果,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迷”。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了 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一、解释加点的词 (一)字词解释。 1、缘.溪行 ( ) 2、芳草鲜美.. ( ) 3、落英.. 缤纷..( )( ) 4、渔人甚异.之( ) 5、欲穷.其林 ( ) 6、仿佛..若有光( ) 7、才.通人( ) 8、豁然开朗....( ) 9、屋舍俨然..( ) 10、桑竹之属. ( ) 11、阡陌.. 交通.. ( )( ) 12、鸡犬相闻..( ) 13、悉.如外人 ( ) 14、黄发垂髫....( )( ) 15、咸.来问讯( ) 16、遂.与外人间隔..

( )( )

17、皆叹惋..( ) 18、各复延.

至其家( ) 19、此中人语.云( ) 20、便扶向..路( )( ) 21、及.郡下( ) 22、诣.太守 ( ) 23、遂.迷( ) 24、欣然规...往 ( )( ) 25、未果.( ) 26、寻.病终( ) 27、无问津..者 ( ) 28、捕鱼为.业 ( ) 29、具.答之( ) 30、一一为具.言所闻( ) (二)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 ) 屋舍.俨然( ) 2、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3、寻 寻.向所志( ) 未果,寻.病终( ) 4、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5、乃 见渔人,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二、翻译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桃源人)听了都感叹惋惜。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愉悦而自得其乐。 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 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三、回答问题

1

“极狭”,待进桃源,顿现一幅人间生活图景。可渔人出而复寻,本做好的标志又消【练习巩固】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世外桃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2、第一段为什么要花不少笔墨描写桃花林?

这段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氛围,也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这句话有何作用?

①对桃源外的朝代变化感到吃惊;②因世间社会动乱黑暗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作用:结构上:照应前文“避秦世乱”;

内容上: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揭示主题:反映出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文中作者描写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

描写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

目的是为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桃花源人不愿和外界交往,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为下文再寻桃花源、遂迷埋下伏笔。

6、文中结尾写太守和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文章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四、阅读理解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小石潭记》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与唐代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及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2、[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生动形象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3、[写作特色]

①“移步换景”: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

②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③寓情于景。文章先描写小石潭幽美的环境,再写潭中幽深冷寂的氛围,从而触发作者被贬失意后凄苦孤寂之情。 【练习巩固】

一、解释加点的词

(一)字词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水尤.清冽.( )( ) 3、隔篁竹..( ) 4、如鸣珮环....( ) 5、心乐.之 ( ) 6、全石以为底.....( ) 7、卷石底以出.....( ) 8、为坻.( ) 9、为嵁.( ) 10、青树翠蔓..

( ) 1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12、可.百许.头( )( )13、若空游无所依......( )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 ) 15、佁然..不动 ( ) 16、俶尔..

远逝 ( ) 2

17、 往来翕忽 ( ) 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 ....19、犬牙差互 ( ) 20、凄神寒骨( )( ) ....21、悄怆幽邃 ( )( ) 22、 以其境过清( )( ) .....23、隶而从 ( ) 24、二小生 ( )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2、第二自然段写了潭水、游鱼、阳光、影子这些景物,潭水最大的特点清澈,作者是运用了侧面描写。此外,作者还写到了游鱼,其中“佁然不动 ”是静态描写,“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态描写,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一词多义 1、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2、见 下见.小谭( ) 明灭可见( ) 3、清 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4、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久居(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水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鱼)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三.简答题

1、第一段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 用“闻”“伐”“取”“见”等动词;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凄苦孤寂的心情。 5、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 不矛盾。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凄苦忧伤是感情主调;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便寄情山水,自寻快乐。但这种“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凄苦忧伤便流露出来。

四、内容理解

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谭边上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

B.文章对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时描写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B.第二自然段明写游鱼的数目、活动和情态,暗写潭水之清澈见底。

C.第三自然段巧用比喻,传神刻画了小石潭源流曲折莫测,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过渡段。D.末尾一段是按照游记的格式交代了同游者,与文章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