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布局. 下载本文

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布局

核心提示:徽州地处中国江南地带的皖南低山丘陵地区, 东临浙江, 西接江西。全境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 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充沛。因此, 自古以来, 徽州地区就是自然灾害多发... 徽州地处中国江南地带的皖南低山丘陵地区, 东临浙江, 西接江西。全境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 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充沛。因此, 自古以来, 徽州地区就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且灾害类型多样, 主要有旱涝灾害、地震、山崩、泥石流、龙卷风、大暴雨、大雪、冰雹、蝗灾、虫灾等[ 1 ]。目前, 学术界有关徽州灾害史的研究已取得颇为丰硕的成果, 如王振忠在《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以婺源县浙源乡孝悌村文书<应酬便览>为中心》一文中, 以新发现的徽州民间文书为主要资料, 阐述了当地水、旱、瘟疫、虫灾、兽灾等六种灾害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2 ] 。李自华在《清代婺源的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自救》一文中, 通过对婺源水旱灾害的论述来重点阐述社会自救措施[ 3 ]。陈伟在《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一文中, 通过对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现象的分析, 来阐述在规划设计中的防灾技术和防灾措施[ 1 ]。吴媛媛在《明清徽州灾害初探》[ 4 ]、《明清徽州水旱灾害研究》[ 5 ]和《明清以来徽州的雹、冷、风与地震灾害概述》[ 6 ]三文, 主要是利用方志、明清实录、徽州文书以及家谱中的有关史料对明清徽州社会的灾害概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阐述。总体而言, 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对徽州自然灾害的梳理以及对发生灾害后社会自救的研究, 而对灾害本身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特别是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探讨。本文拟以徽州方志为资料基础, 以灾害与农业关系为视角,着重探讨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灾害的类型、布局等作一探讨。

1 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农业气象灾害是指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灾害。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有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 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雪害和雹害; 由风引起的有风害; 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冷雨和冻涝害等[ 7 ]。根据徽州一府六县的地方志①中记载的自然灾害资料,并对照农业气象灾害的定义, 笔者整理出徽州气象灾害主要有以下类型。

111 旱灾旱灾是指某一年、季、月或旬的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危害[ 8 ]。据笔者统计,徽州方志中出现旱灾的次数约为197次, 约占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4116%。按旱灾发生的时间, 旱灾大致可分为:1) 春旱。如绩溪的“嘉靖三十二年春夏旱”[ 9 ] ; 2) 夏旱。如祁门的“咸丰六年六七月大旱”[ 10 ] ; 3) 秋旱。如黟县的“唐元和三年秋旱饥”[ 11 ] , 徽州六邑在“唐元和三年秋”就同时发生“旱饥”[ 12 ] ; 4) 冬旱。如休宁的“明乙未秋冬旱”[ 13 ] ; 5季节干旱。此类型的干旱在方志中记载较多, 如歙县、绩溪两县在明成化十四年同时发生的“夏秋旱”[ 12 ] ;绩溪的“ (明) 嘉靖二十四年夏秋旱”[ 9 ]以及歙县的“道光二十五年夏秋间两月不雨大饥”[ 14 ]等。由此可知, 在徽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中, 旱灾是一个多发灾害, 这也给当时徽州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活造成了巨大危害。据绩溪县志记载: 绩溪县曾在清乾隆五十年间麦大熟后遇旱, “自五月至七月始微

雨”[ 9 ] , 从而导致“大歉”。而且“大歉”也给当地的农民生存带来了极大困难。有的地方如休宁在宋淳熙庚子年间遇大旱, 引起“民饥”, 造成“流淮郡者万余在”[ 13 ] , 荒民不得不去“掘蕨根地肤以食”[ 14 ] , 甚至“石脂为食”[ 18 ] , 往往就出现了“道殍相望”[ 11 ]的惨状。

112 水灾水灾是指一地某时段降水量比常年明显偏多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22 ]。据笔者统计, 徽州方志中出现水灾的次数大约为196次, 约占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4114%。按水灾发生的时间, 水灾大致可分为: 1) 春涝。如祁门的“元成宗大德十年春大水”[ 21 ] ; 2) 夏涝。如歙州、绩溪等地的“ (唐) 泰和四年夏大水害稼”[ 10 ] ; 3 ) 秋涝。如婺源的“万历癸酉八月朔水突从东北来, 骤起数丈”[ 18 ]。水灾不仅“漂庐害稼”[ 13 ] , 还造成当地居民“溺死无算”。据记载休宁县在明嘉靖丁亥年遇大水“溺死无

算”[ 13 ] , 又记载婺源在元大德丙辰年和明正德巳亥年六月遇大水, 分别导致“溺死者五千三百余人”和“死男妇三百余人”[ 18 ]。

113 风雪灾害风灾通常是由瞬时风速超过17m / s (8级以上) 的大风引起的破坏性天气造成的危害[ 18 ]。雪灾则是指由于降雪过多而引发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灾害[ 19 ]。据笔者统计, 徽州方志中出现风雪灾害的次数大约为40次, 约占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815%。虽然发生风雪灾害的次数不如旱灾和水灾,但不管是“拔木坏庐”[ 10 ]风灾,还是“霜杀禾稼”[ 10 ]的雪灾, 均给当地的农业造成危害。尤其是雪灾带来的危害更为严重, 它不仅“有冻死

者”[ 13 ]还可以造成因大雪导致的“僵死相望又大饥, 斗米五钱, 人相食”的惨剧[ 14 ]。

114 雹灾雹灾是从强对流云中降下的冰雹, 砸在农业植物、畜禽和农业设施上造成损伤和破坏[ 19 ]。据笔者统计, 徽州方志中出现雹灾的次数大约为18次, 约占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318%。雹灾虽然发生的次数少、时间短, 但来势凶猛,风雨常伴, 经常造成农作物的“损、伤、杀”。县志中记载的有: 婺源的“顺治十年夏, 大雨雹, 鸟巢俱陨, 二麦坏”、“康熙十七年六月, 东乡龙关大雨雹禾稼皆损”[ 18 ]和绩溪的“乾隆十三年四月大雨雹, 南连歙界一带田麦尽杀”[ 9 ]以及歙县的“咸丰元年三月大风雹伤麦”[ 14 ]等雹灾。 115 霜冻灾害霜冻是在农业植物积极生长时因体温降到0℃以下, 体内水分发生冻结而造成的伤害[ 19 ]。据笔者统计, 徽州方志中出现霜冻灾害的次数大约为22次, 约占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417%。这比发生雹灾的次数略多, 这主要是由于徽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所致。徽州的霜灾基本上都发生在冬季, 如“乾隆五十五年冬, 木冰, 花果竹木多冻死”等[ 9 ]。霜灾主要是通过使“麦苗尽萎”[ 14 ]从而导致农业歉收。在统计霜灾时, 还发现有发生在其他季节的, 如“万历二十一年, 九月初, 陨霜伤禾稼”[ 18 ] 和“壬辰九月霜杀禾稼”[ 13 ]等。

2 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布局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布局主要是时间布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的季节分布, 二是徽州农业气象灾害由唐至清的历史布局, 三是徽州农业气象灾害在各朝代的频度。② 211 农业气象灾害的季节分布在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季节分布情况的统计过程中,笔者作了如下处理: 1) 四季的时间是按文献中记载的原始记录来统计的。按传统历法, 一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 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 2) 凡未明确记载月份或季节的, 一概归入不详; 3) 指出某一季节的, 则在该季节所属的三个月下

各记录一次; 4) 指出两个季节相交的, 则在这两个季节相邻的两个月下各记录一次; 5) 指出三个季节的, 则在这三个季节最中间的四个月各记录一次; 6) 明确出现“旱饥”的, 归入旱灾。统计结果见表1, 其分月布局如图1所示。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 1) 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是旱灾和水灾; 2)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分布在夏秋两季, 尤

其在四、五、六、七月。这和时人的认识是大致相当的,也说明在农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四、五、六、七月也是易发生灾害的季节。对于“山多田少, 米榖大半仰给江西”[ 12 ]的徽州地区而言, “旱灾稍见, 即为饥荒。”[ 12 ]一般来说,水旱灾往往只是对一季庄稼造成损害, 仍有依赖其他作物或补种杂粮的希望[ 4 ] , 但徽州地区“保界山谷, 土田依原麓, 田瘠确, 所产至薄”[ 20 ] , “高水湍悍少潴蓄, 地寡泽而易枯, 十日不雨, 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 山涨暴出, 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 21 ]。所以不得不“仰食江楚”[ 13 ] , 但“一日米船不至, 民有饥色, 三日不至有饿莩”[ 13 ] 。尤其是遇到明戊子巳丑这样的年份, “六邑饥, 斗米一钱八分, 又大疫, 僵死载道”[ 12 ]。由此可见徽州农民在气象灾害影响下艰难生活的情形。

212 农业气象灾害的历史布局农业气象灾害的历史布局是指灾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情况。笔者据方志记载按朝代④作了如下划分: 唐代(617—907) 、宋代(960—1279) 、元代(1279—1368) 、明代(1368—1644) 和清代(1644—1912) 。这五个时期的各种气象灾害的分布状况, 见表2。

根据表2所示, 农业灾害发生的次数随年代推移呈递增趋势。发生灾害次数最多的时期是清代, 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其次是明代, 大约占三分之一, 然后依此是元代、代、唐代。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五个时期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从唐代开始依此是290年、321年、90年、277年和269年。因此根据统计的资料, 这五个时期的平均每年灾害次数为01045、01056、01256、01415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