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共政策概论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答:引入案例分析,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引入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引入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4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

答:(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48.如何理解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

答:开征燃油税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

49.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

答: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50.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公共机构的特性。 51.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

答: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60.论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决策体制的主要特征?P222 答:知识化与信息化;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 52.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

答:(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程序化决策来应对突发事件的做法和理念受到了挑战。程序化的约束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它受到了来自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现实挑战。

(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由于公共政策存在事与愿违的潜在可能性,公共政策的相对封闭性就受到了现实的挑战。 (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公共政策的目标多半是定性的,其中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走向;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则受到公共政策目标非量化特征的约束。这些特性使得以科学化、客观化为取向的 传统方法论,在公共政策中的适用性受到某些限制。 5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答:民主化一直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们的理解中,民主化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54.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答: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 55.如何培育公共文化?

答: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一般来说,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它们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56.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如何?

答: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58.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P278

答: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尽管公共性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抽象的或哲学的概念,但它却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

(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对公共机构自利性的克服与自我约束。(2)对顾客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强调。(3)对公众参与的推崇。(4)对开放观念的认同。 5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P243

答: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意义:“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

61.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P223

答:1)知识经济与发展型政策理念。人本观念;公平优位观念;科学化观念;民主化观念;法制化观念;创新超前观念。2)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体制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网络化的公共政策体制;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参与型公共政策体制;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体制。3)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包括这样以下几个程序:确认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拟定政策方案、优选政策方案、实施政策方案和评估政策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就必须使政策过程严格遵循这样几个政策程序。4)知识经济对公共决策方法和技术的影响。 62.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P231

答:1)教育政策创新。发展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政策创新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2)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特点;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3)财政政策变革。增加对教育培训经费的开支、加大基础研究及R&D的投资和加强对高科技企业的扶植等。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也应当逐步增加对高科技产业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4)优化税收政策。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创业投资都实行税收优惠政策。5)加大金融政策倾斜力度。6)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7)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63.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P212

答:第一,从系统的环境、目标及其结构的角度来观察系统的状态;第二,要重视系统的信息。第三,要重视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第四,要了解系统的变化状况,即现在系统转变为未来系统的相互对应关系;第五,了解系统的研究层次关系;第六,对一个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其结果既应满足该系统的所有目标,还应使该系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对资源有效利用的功能。 6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P141

答: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65.我国公共政策评价面临的障碍?

答:公共政策目标的不解定性;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政策行动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有关人员的抵抵制;公共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公共政策评价的经费不易取得。 67.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

答:提高对评价工作意义的认识;公共政策评价制度化;建立独立的评价组织;明确公共政策目标,精选评价对象;建立公共政策评价信息系统。 68.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P107

答: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又重优化;心理效应。 69.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P120 答:抵触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 66.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P153

答:公共政策评价是我国公共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公共政策评价工作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在现实中某些公共政策部门也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但评价的目的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其动机亦是不甚妥当的。存在的主要缺陷有:(1)以研究取代服务;(2)以好恶取代科学;(3)以评价为沽名钓誉的手段;(4)以形式取代实质;(5)人为制造信息障碍;(6)人才、经费的缺乏。公共政策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上述情况下被歪曲,其评价行动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自是令人生疑。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揭露公共政策的失误与缺失要比寻找公共政策的效果更为困难。 70.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P113

答:浴盆模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71.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P116

答:(1)政策实施研究的重点。(2)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分析。(3)对我国政策执行的归类分析。 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

答:抵触型、僵化型、滞后型、折扣型、结构型。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

答:(1)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2)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3)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72.政策对象?政策环境?P121、124

答:政策对象是直接的大范围内的政策利益得失者。不同的政策对象对政策的认同程序不会完全一样,但大致分为两类:接受政策者和不接受政策者。接受政策者又可分为完全接受和部分接受政策者两种。 狭义的政策环境是指政策制定系统外的一切与之相关的因素,它们是决定或影响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研究政策环境的意义,首先在于这是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内外政策的客观依据。环境对政策系统的影响确实巨大,它不仅规定了政策的内容,而且也深深影响政策的执行和实现的程序。环境起着决定政策执行效果的重大作用。 73.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P92

答: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74.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P100

答:⑴悲观原则,或称小中取大原则,由伍尔德提出;⑵乐观原则,或称大中取大原则,由赫威兹提出;⑶最小遗憾原则,或称大中取小原则,由萨凡奇提出。

75.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P72

答: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序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