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伲永贵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7年第05期

摘 要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到高度复杂性的风险社会,社会矛盾不断激增,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成为迫切需要。然而,受传统行政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还存在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从实际情况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内含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组织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4个关键环节。所以,有效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创新合作机制需要在这4个方面努力,并使其密切配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关键词 政府;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5-0036-06 一、引 言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加强,人类社会进入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各类风险因素急剧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些都对我国社会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治理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些深刻论断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应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视,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的行动指南。

一般而言,社会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外的,以非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一切志愿团体、组织或民间协会,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独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近年来,社会组织以其独特优势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政府治理的必要的有益补充,与政府合作共治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汪锦军认为,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合作关系模式分为3种:协同增效、服务代替和拾遗补缺;[1]史传林从绩效评估的视角分析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效应;[2]陆明远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强,其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建立公开、公正、有效的职能代理机制来实现向社会组织的职能转移。[3]总体而言,学术界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机制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现有研究理论视野不够开阔,对实质性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当前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存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时间较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经验不足,加上旧的政治体制和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现状并不理想。大体看来,合作治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不强,动力不足,信息交流不畅,合作治理程度不高

受传统管制型行政思想的影响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驱使,政府部门放权合作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之权力活动空间狭小,也使得社会组织参与合作受到限制,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也不高。现在的合作治理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模式,社会组织只是“配角”,双方地位不平等。地位不对等,导致信息不能及时交流,合作多限于表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合作双方角色模糊,权责利边界不清,缺位、失位和错位现象严重

我国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方面还存在组织机制不完善,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常常导致合作双方权责利不清,利益得不到合理协调,合作治理步调不一致,社会治理中的越位、错位和失位现象时常发生,造成社会公信力下降。因此,结合具体我国国情,探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内在规律,构想走出当前合作困境的策略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紧迫课题。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理论框架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分析框架的基础理论

近年来,中外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在众多解释理论中,资源依赖理论比较受到学者们的青睐。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其环境进行交换。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则决定组织依赖性的本质和范围,依赖性是权力的对应面。[4]萨德尔认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单方面的顺从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这是由于它们都掌握着某些重要的资源。也就是说,由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各自掌握着对方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因此形成了资源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而使得各方在依赖对方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5]

不过,总体而言,资源依赖理论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的问题。随着人类知识的累进,学术界沿循行政管理学的路径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问题也进行了不断探索,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等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学说。作为新近出现的解释理论,合作治理产生于治理理论。随着对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合作治理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对于合作治理的本质内涵,学术界还存有争议。美国学者约翰.D.多纳林和理查德.J.泽克豪泽指出,合作治理的定义性特征在于共享裁量权。[6]美国学者Chris Ansell和Alison Gash概括了合作治理的六大特征:合作是由公共部门或者机构发起;参与合作方包括非政府成员;参与者直接参与决策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与政府部门的咨询协商阶段;合作形式是正式的,并且由集体共同作出决策;合作的目标是作出一致决策;合作的焦点是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7]国内学术界对合作治理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敬乂嘉认为,合作治理是处于政府治理与自治理之间的以资源互补和权力分享为特征的治理模式。[8]张康之则从行政哲学的维度分析了合作治理的内涵,他认为:“合作治理将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治理,它与任何形式的集权都是不相容的,它把一切社会因素的平等共在作为合作治理赖以成立的基础。合作治理是互动的而不是使动的,所以,合作治理的框架也是具有充分包容性的。”[9]这些深刻理论观点深化了人们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认识,丰富了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机制分析框架的内容

随着理论的丰富发展,学术界合作治理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视角也呈现多样化。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等就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提出了包含分工、协作、制衡、技术、制度和文化6个要素的分析框架。[10]本文以为,尽管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涉及面广,但是如果从资源依赖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维度审视,不难发现,影响合作治理的关键因素是利益、信息、组织和制度,并相应地构成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组织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4个主要机制。 换言之,由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主要包含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组织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所以只要厘清这4个关键机制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基本上也就能够把握整个合作机制的深刻机理。 1.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是通过一定方式获得的满足个人或组织生长与发展需要的资料和条件的总称。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可见,社会中的现实的人都是基于一定的利益诉求进行社会行动的。根据资源依赖理论,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无法拥有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为了发展需要从外界组织获得资源,而二者都掌握着对方所需要的资源,从而形成相互依赖关系。本质上讲,资源也是某种利益。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互动行为中,最核心最具影响的因素就是利益。在两者的合作活动中,信息的交流、组织的建构以及制度的订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一定利益进行的。在当前,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虽然我们提倡奉献精神,但是实际上也不能轻视利益激励的作用。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利益机制是整个合作机制的核心,事关合作治理的成败。总体看来,由于利益协调主要包含利益表达、利益调节和利益分配等几个关键环节,所以利益协调机制也主要内含表达机制、调节机制和分配机制等。

2.信息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