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其变动是相当稳定的,因而货币需求与真实持久收入之间具有相当稳定的函数关系。

第二,财富的构成比例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相当稳定的。

第三,货币收益率、债券收益率以及股票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以归结为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弗里德曼在其早期有关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中声称发现,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他计算出,1867——1960年,真实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这是因为,弗里德曼将货币的外延扩大到M2的缘故,即货币还包括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利率变动与无息的货币需求(通货与活期存款)负相关(利率上升,对M1的需求减少),但与有息的货币需求(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正相关(利率上升,对M2的需求增加),两者可以相互抵消,从而导致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小的结果。

第四,预期通货膨胀率在短期也几乎是不变的。 第五,人们对各种资产的偏好往往既定不变。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于货币主义者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真实货币需求与真实持久收入及其他变量之间的函数是稳定的,在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取决于货币当局,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因素无关)的决定无关条件下,那么,名义收入的变动主要来源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13.答:货币主义者在分析货币数量影响经济的机制时,强调价格效应。弗里德曼认为,每当人们所持有的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不相等时,追求最大效用的个人便会在不同资产之间重新分配财富。假设在初始均衡状态下,财富在各种资产间是这样分配的,以至于它们的边际收益率相等。货币管理当局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之后,公众持有的货币量便增加。因为随着任何资产持有量的增加,该资产的边际收益率都会降低,所以货币的边际收益率将下跌,人们会购买非货币资产来减少超过其意愿持有的现金余额。

但是,全社会的共同购买是不会减少现金总量的,只会导致非货币资产的价格的上升和利率的降低,刺激新资产的生产即真实投资的增加,进而导致真实收入的增加,并增加对现有资产的服务的购买而不是对现有资产本身的购买(例如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利率的降低,将促使房地产投资增加,并使租房比买房增加的更快),最后,使得各种资产的边际收益率再次相等,人们将重新确立资产组

合均衡。

因此,货币数量对经济的作用机制可以简单地表示如下: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过公众支出的增加引起资产价格的上升和利率的降低,从而刺激新资产生产的增加和真实收入的提高。相反,当货币供给减少时,同样的传递机制会导致收入减少。

与正统凯恩斯主义分析形成明显对照的是,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刺激可对总支出产生强烈得多和直接得多的影响。由于真实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增加)是通过货币持有者支出方向的变化引起资产相对价格的调整进而影响货币收入的,这一过程在短期,主要表现为价格的上升、利率的下降和产量的增加,在长期则仅仅表现为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

14.答: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第一,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是现期真实收入与利率的函数,由于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变量r是不确定的,所以,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具有不稳定性,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变动。例如,在流动性偏好陷阱中,货币的流动速度极慢。而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需求不仅是真实持久收入与利率的函数,而且还是其他因素的函数。由持久收入等因素引起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稳定不变的。

第二,凯恩斯主义仅仅将货币看作是债券的近似替代物,认为利率的变动将影响人们在货币与债券间选择保存财富的形式,从而确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现代货币数量论则认为,货币是所有其他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的替代物。这样人们不仅根据货币数量与利率的变动在货币与债券之间选择,同时人们还将根据货币数量与其他资产的价格变动在货币与其他资产间选择。因此,现代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大地被减低了。

第三,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名义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有效需求而不是货币供应量(M),M对GDP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其传导机制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首先影响利率,然后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总需求,进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即: M→r→I→AD→GDP。强调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即强调利率效应。

而货币主义者认为利率在这一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极小,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

直接影响人们的支出水平,进而影响货币收入。由于货币流通速度(V)是稳定的,GDP的重大变化几乎都是M变动的结果,即M的变动是直接影响名义收入或GDP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唯有货币重要”。

15.答: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部,对经济周期的探讨,有两条研究思路。力量较大的—派强调价格和工资刚性对经济波动的重要性。而另一派则追随凯恩斯和托宾,探讨工资和价格灵活性的潜在的不稳定影响。先分析第一种思路。如图20-3所示。

设货币供给量减少,图20-3(a)的总需求曲线从AD0移至AD1。如果菜单成本和真实刚性的共同作用使得价格水平在P0处保持不变,那么总需求的下降使经济从E0移至E1点。产量的下降降低了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在图(c)中,劳动力的有效需求曲线DLe表示不同的产量水平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生产Y1的产量需要L1的劳动力。因为价格水平和真实工资分别固定在P0和W0,企业就偏离了对劳动力的观念需求曲线DL,而处于图(d)中以NKL1表示的有效劳动力需求曲线上。在刚性的真实工资W0下,企业愿意雇佣L0的工人。但是如果真的雇佣这样多的工人的话,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卖不出去。因此,实际雇佣的工人量为L1。总需求冲击导致的非自愿失业的增加量为L0-L1。在固定价格水平下,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P0)是完全有弹性的。最终,在(a)中,价格和工资向下的压力将使经济从E1点移动到E2点,但这个过程可能长得令人无法忍受。因此与凯恩斯一样,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提倡实施将总需求曲线移回AD0的措施。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冲击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尽管在长期货币是中性的,如图中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所示。

图20-3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总需求冲击的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第二条思路认为,工资和价格刚性不是主要的问题。即使工资和价格是充分灵活的,产量和就业仍然可能极不稳定。价格刚性可能大大降低总量波动的幅度。

格林沃尔德和斯蒂格利茨认为,企业是规避风险的。随着企业生产的增加,破产的概率也增加。由于破产造成成本,企业的生产决策将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当货币供给量减少,从而社会总需求减少,每家企业的需求曲线都左移时,一个

风险规避的企业将更倾向于削减产量,而不降低价格,因为降低价格的风险大于来自产量调整的风险。即使降价最终对所有企业都有利,企业也可能不降价,这是市场协调失灵的一个例子。如果所有当事人联合采取某个策略,就会产生一个好得多的(也是人们所喜欢的)结果。但是,却不存在使私人这样做的激励,最终产生了对所有当事人都不利的结局,出现了协调失灵。在一个分散化的经济中,当事人之所以无法成功地协调他们的行动,是因为在假定其他当事人都不采取行动的前提下,任何单个企业都没有削减价格增加产量的激励。对许多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来说,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与协调失灵问题有关。

如果所有企业都这样在既定的价格下减少产量,则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结果,产量和就业减少,但一般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尽管在此模型中没有阻止价格调整的任何磨擦。如图20-4所示。

图20-4显示为总需求冲击使总供给曲线左移的情形。尽管产量水平从Y0

降至Y1,但价格水平保持P0不变。由于感觉到风险增加,总供给曲线左移,这也将使劳动需求曲线左移。如果真实工资受效率工资诸因素的影响,没有任何显著变化,那么非自愿失业将增加,经济就会陷入萧条之中。

图20-4 以风险为基础的总供给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