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词汇角度比较贵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性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词汇角度比较贵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性

作者:旷光彩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5期

摘 要:贵州省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最聚集的省份之一,贵州方言是贵州文化魅力的代表。从贵州方言的词源、词汇角度深入讨论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希望可以对贵州方言的研究和普通话的教学提供参考理论和思路。 关键词:贵州方言;普通话;词汇角度

贵州省汉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5.3%,少数民族人口占34.7%,汉族人主要说汉语方言,少数民族同胞也有不少人使用汉语,以贵阳为中心的现代贵州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川黔方言。本文从词汇角度来研究贵州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对于推广普通话和保留方言都有重大意义。 一、贵州方言的词源 (一)古语词

现代贵州方言中,仍然沿用着一些古语词,其中最典型的当数“之”字。在古代汉语中“之”是最常见的虚词,在现今的贵州方言中,“之”字也依然广泛使用,不仅有诸如“之前”“五分之一”“久而久之”等现代汉语中通行的用法,还有一些通用语及其他方言中所没有的独特用法。 (二)借用词

在明代,集体迁入贵州的汉族人口剧增,这些人或来自四川,或来自江西、湖南,贵州的人口结构逐渐变成了以汉族人口占多数、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的格局。汉族人的迁入带来了大量的词汇,例如,贵州方言中的川黔方言就与四川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黔南方言则与湘赣方言之间存在着很深的渊源。贵州方言中还有很多词汇是从周边方言中借用的,例如“木头木脑”“空口说白话”“不消”“差劲”等。 (三)少数民族语

现代贵州方言中有不少词汇是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例如,贵州西北地区在建省之前是以彝族为主要民族的聚居地,到清末时期就已经变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贵州方言中便融入了很多彝族语言,就像“毕节”“六盘水”等地。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贵州方言词汇是来自黔西北苗语、黔南壮侗语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地方词

现代贵州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其产生、传播和使用与地方文化风俗密切相关,它们多是指地方特有事物的词汇或是地方熟语,即地方词。例如,“冲冲糕”就是指一种在当地非常出名的风味小吃,“披筋筋挂纽纽”就是形容穿得很破烂,“跳场”就是青年男女结识、恋爱的场所等。 二、贵州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词汇比较 (一)词汇与语法

首先,在词语兼类上,贵州方言就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以“凶”字为例,贵州方言中的“凶”除了有“凶恶”“厉害”的意思以外,还有“责备”“训斥”的意思,兼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孩子被老师凶了”,这里的“凶”就作为动词,意思是“孩子被老师批评/训斥了。”“苗”在普通话和贵州方言里都有“初生的植物、形状像苗的实物或是某些初生的饲养的动物”等义项,但在贵州方言中,“苗”还有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如“脾气苗得很”这一说法,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很古怪。 其次,在词汇组合能力上,贵州方言也与普通话相比有很大差别。以“吃”字为例,普通话中就是“把东西送进口中咽下,或依靠某种事物生活”的意思。而在贵州方言中,“吃”这一动作的范围扩大了很多,可以指食用流质食物,比如“吃酒”“吃水”,还可以说“吃烟”。“搞”是贵州方言中的万能动词,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可以指代各种动作和行为,例如,“搞点饭吃”“搞工作”等。在普通话中,我们通常是不会这样表达的。 (二)词汇与修辞

修辞本义即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褒贬色彩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好恶。以“精”为例,在做形容词使用时,普通话中可以说是一个中性词,在贵州方言中则多带有贬义色彩,做“狡猾”讲。“非凡”在普通话中多被理解为“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是褒义词,而在贵州方言中,则可指女孩子过于时髦,社会范围过于广泛,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风格色彩体现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庄重或诙谐、严肃或戏谑、口语化或书面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言中关于患病或死亡这些词语,人们通常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述。例如,老人去世委婉的说法是“成神”,粗俗的说法是“去货”;小孩子生病了叫“逗啰嗦”,成年人生病了叫“不安逸”或者“不自在”,甚至粗俗地称之为“发瘟”。 (三)词汇与词形 1.音节结构不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很多在普通话中为双音节的词,在贵州方言中却为单音节词。例如,普通话中的“炫耀”在贵州方言中为“亮”;普通话中的“调皮”在贵州方言中为“费”;普通话中的“怂恿”在贵州方言中为“宠(读去声)”;普通话中的“愚蠢”在贵州方言中为“傻(hà)”等。 2.构词语素完全不同

贵州方言中,有一部分词汇其意义与普通话相同,但在构词语素上却是完全不同。这里的构词语素是指词汇的词根和词缀。例如,普通话中的“吝啬”在贵州方言中为“夹壳”;普通话中的“聪明”在贵州方言中为“精叫(读上声)”;普通话中的“以为”在贵州方言中为“默倒”;普通话中的“背地里”在贵州方言中为“阴倒”等。 3.构词语素部分不同

在贵州方言中,也有一部分词汇其意义与普通话相同,但在构词语素上却是完全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表面”在贵州方言中为“皮面”;普通话中的“脑袋”在贵州方言中为“脑壳”;普通话中的“随后”在贵州方言中为“赶后”等等。 4.附加成分不同

贵州方言和普通话一样,都会利用一些附加成分来构词,即前缀和后缀,但是这二者之间也是存在一些差别的。

贵州方言词汇的前缀成分有些与普通话相同,但其使用范围和用法却不尽相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老”字做前缀,例如“老舅”“老幺”“老表”“老鸦”等。

贵州方言中最常见的后缀是“子”,虽然贵州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有“子”,但是贵州方言中“子”字的分布、用法和作用与普通话大有不同。例如,普通话里有“被子”“盖子”“褥子”,但是在贵州方言中则称为“被窝”“盖盖”“垫棉”。但是也有一些词汇普通话中没有“子”这个后缀,例如,“辣椒”“蚕”“蜜蜂”,但是这些词在贵州方言中就表现为“辣子”“蚕子”“蜂子”。

此外,在普通话中很多带“儿”的后缀,在贵州方言中却不带“儿”,例如,普通话中说“被窝儿”,贵州方言中表达为“被窝”。贵州方言中也常用“下”作动词的后缀,例如“看下”“等下”“问下”,在普通话中通常用“看看”“等等”“问问”来表达。 5.叠音后缀词

叠音后缀词在贵州方言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和修辞作用。在贵州方言中叠音后缀词主要表达四种意义。第一,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状,例如,“烂兮兮”“苦阴阴”;第二,表示人的某种情态、体貌特征或动作特点,例如,“打哈哈”“高叉叉”;第三,表示颜色,例如,“蓝映映”“黑巴巴”;第四,渲染气候环境特点,例如,“雨兮兮”“冷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