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7.简述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答:(1)自我效能感低 (2) 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8.简述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

答: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 9.简述再归因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答:再归因训练的常用方法有: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观察学习法。 10.简述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答:个性特征; 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性别;年龄 11.简述影响运动归因的外部因素。

答:社会文化背景特征;运动项目特征;训练年限;比赛结果

七、论述题

1.试举例说明Weiner归因模式中几个维度的区别。

(略)

2.试述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答: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性特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性别和年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特征、运动项目特征、训练年限和比赛结果。

不同的个性特点会导致不同的归因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将影响其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而低自我效能者则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低。同样,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或可以控制的原因,如能力或努力,则自我效能感将会提高。

有关男女运动员在归因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归因的倾向与被试的性别有关。具体而言,男性比女性更

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其他不稳定的及外部的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缺乏能力等。对男女归因方面的差异,主要是从男女在自信心、期望和成就目标上的不同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在目前运动归因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明显不足,就是缺乏对年龄发展的研究。 社会文化背景特征的不同也会对运动员的归因方式产生影响,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在运动情境中,从事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所报告的内外源没有区别。但是,也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集体项目中的个体与个人项目中的个体的归因方式存有差别。主力队员和非主力队员在归因自我可控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训练年限不同,归因稳定性维度方面存在着差异。有关研究指出,随着年龄和训练年限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运动员越来越趋于成熟。

运动员总是自发地对运动结果进行归因。一般来说,失败的结果比成功的结果更可能引起归因,尤其是出乎意料的失败比预料到的失败更趋向原因探究。

此外,教练员、运动队的凝聚力以及家庭背景等均是影响运动员归因的因素。

3.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试述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教育措施。

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可以采取下列教育措施:

(1) 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失败,对他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摒弃能力固定、不可控制的观点,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他们将学习、锻炼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标,避免仅仅把成绩当作努力的目标。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青少年进行归因训练有如下步骤:了解青少年的归因倾向;创造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引导他们学会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与否。

通过归因训练,逐渐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助于个体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教师务必加强班级、或运动队人际交往环境的建设,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启发青少年的多种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4.试述习得性无助个体的心理特征。

答:习得性无助个体有下列心理特征: (1) 成就动机水平低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成就动机水平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在他们心目中,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希望。

(2)自我意识消极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自我意识消极、不健康,他们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和合理的自我控制,容易陷入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失控等自我意识的误区,对学习毫无信心,与他人相处时,他们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易引起抑郁的产生。

(3)自我效能感低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这样使他们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4) 消极思维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常常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因而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本来可能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

(5)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情绪上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并由此陷入抑郁状态,情感上心灰意懒、自 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从而在行为上逃避学习。

5. 试述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答:有效的归因训练对学生或运动员更好的完成训练任务和调整心理状态十分有利。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行积极的反馈。有研究指出,主要给予积极反馈、同时偶尔给予批评比其它反馈形式的效果好。当学生或运动员失败时,要使他们感到自己虽有缺点,但仍被集体、教师或教练员所完全地接受、喜欢。

(2)增加成功的体验。个体只有获得一定的成功感,才能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命运。为此,可以将学生与运动员按照年龄、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分组,进行教学和训练比赛,以使不同的学生或运动员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

(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成功的标准是相对的。应让学生和运动员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为自己制定不同的成功标准。这一标准应是具体、明确、富有挑战性的,能给自己提供不断的成功体验。

(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教练员或教师应指导运动员或学生明白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并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那些可控性因素上,而忽略那些不可控的因素。

(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可以帮助运动员接受个人的责任。

(6)强调个人努力。应当教育学生或运动员,个人努力是提高技能水平、运动成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这样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产生更好的运动成绩。

(7)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对个体分析其他人的长处时,应注意使用客观的标准和恰当的期望,比如,如果使用操作性的、具体的评论来指出学生或运动员的不足,有助于使技能较差的学生或运动员明确了解他应当做怎样的努力才能改进技术,同时也不会产生失落感和羞愧感。

(8)实事求是。归因应与实际相符,否则会使学生或运动员产生对教师或教练员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等。这将不利于运动员自信心的建立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6. 试述归因方式对人的行为表现的影响。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

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外部原因。一般来说,内部归因的个体成绩要比外部归因的个体成绩好。所以,可以将内外源的位置与其能力结合在一起,用来预测个体的体育运动成就。

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

运动员把成功或失败归于稳定的原因,还是归于不稳定的原因,与期望和习得性无助感有关。

举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