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监理实施细则 下载本文

电气配管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混凝土与墙体暗配管均采用PVC管,

2.控制依据

2.1设计文件;

2.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2.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3.控制要点及方法

3.1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本单项工程的相关内容,重点审查该工序与

其它工序的衔接,施工方法是否得当,施工组织是否合理及其它技术质量保证措施,审核意见将在《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表》中反映。 3.2材料的控制

用于工程的材料必须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检验后方可进场用于工程,材料进场前由施工单位填报〈〈材料设备进场报验单〉〉,并附材料清单、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保材料。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 3.3施工人员控制

对于电工、焊接工等需要持证上岗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必须检查操作人员的上岗证书,持有效证书者方可上岗作业。 3.4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过程中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巡查现场,检查其施工过程中是否达到质量要求。电气配管工程质量标准和要求如下: 3.4.1一般要求

3.4.1.1配管工程结束后,应将施工中造成的构筑物的孔洞沟槽等修补完整。 3.4.1.2经过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缝或伸缩缝,应装设两端固定的的补偿装

置,导管应留有余量。

3.4.1.3配管工程采用的管卡,支架,吊沟,拉环,盒,箱等黑色金属附件均

应镀锌或涂防锈漆。

3.4.1.4配管工程的非带电金属部分的接地或接零应可靠。

3.4.1.5在TN-S,TN-C-S系统中,当金属电线保护管,金属盒箱,塑料电线

保护管,塑料盒箱混合使用时,金属部分必须与保护地线(PE线)可靠地电气连接。

3.4.2塑料管敷设质量要求

3.4.2.1塑料管外壁应有间距不小于1米的连续阻燃标志和制造厂标。 3.4.2.2塑料管口应平整,光滑,管与管,管与盒连接采用插入法连接,连接

处结合面应涂有专用胶合剂,接口应牢固密封。

3.4.2.3管管之间采用套管连接时,套管长度宜为管外径的1.5-3倍,管管对口

处应位于套管中心。

3.4.2.4塑料管直埋于现浇混凝土内在浇捣混凝土时,应采取防止塑料管发生

机械损伤措施。

3.4.2.5塑料管在墙内剔槽敷设时,采用强度不小于M10的水泥沙浆抹面保护,

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mm。

3.4.2.6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6倍,弯曲处不应有褶皱凹陷和裂缝,弯扁

程度不应大于管外径的10%。

3.4.2.7管子进入盒箱处顺直,在盒箱内露出长度应小于5MM。 3.4.2.8穿过变形缝处有补偿装置,补偿装置应能活动自如。 3.4.2.9盒并列安装时高度差小于0.5MM,同一场所高差小于5MM。 3.4.2.10盒箱凹进墙面深度小于10MM。 3.4.3钢管敷设质量要求

3.4.3.1当钢管埋设于混凝土内时,钢管内壁必须做防腐,直埋于土层内的钢

管外壁应涂两层沥青,采用镀锌管时,锌层剥落处应涂防锈漆。

3.4.3.2钢管不应有折扁和裂缝,管内无铁肖及毛刺。切断口应平整光滑。 3.4.3.3钢管的连接:

3.4.3.3.1镀锌管的连接(含薄壁钢管)应采用丝接或套管加紧定螺钉连接,

不得采用熔焊连接。

3.4.3.3.2采用套管连接时,套管长度为管外径的1.5-3倍。

3.4.3.4钢管于盒箱的连接:暗配焊接管与盒箱连接时可以焊接,管口高出盒

箱内壁3-5MM,焊接后应补涂防锈漆。明配管与盒箱连接应采用丝接,

内套护口,螺纹外露2-3扣。

3.4.3.5钢管与设备的连接:

3.4.3.5.1直接连接:应将钢管直接敷设到设备接线盒内。

3.4.3.5.2间接连接:盒内干燥场合,钢管端部应用电线保护软管或可挠金属

软管保护后引入设备接线盒,且钢管接口处应包扎紧密,金属软管与设备连接应采用专用接头。

3.4.3.5.3间接连接:室外或潮湿场所,钢管端部应增设防水弯头,导线应加

保护软管,弯成滴水弧壮再引入设备接线盒。

3.4.3.5.4与设备连接的钢管管口与地面距离应大于200MM。

3.4.3.6钢管的接地。镀锌管或可挠金属软管的跨接接地益采用专用接地线卡

跨接,不应采用熔焊连接,金属软管应可靠接地,但不得作为电气设备接地导体。

3.4.3.7金属软管的敷设: 3.4.3.7.1其长度不得大于2M。

3.4.3.7.2潮湿等特殊场所使用金属软管时,应采用带有非金属护套且附配套

连接件的防液型金属软管。其护套应经阻燃处理。

3.4.3.7.3固定点间距不大于1米。

3.4.3.8明配钢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点间距均匀,钢管管卡最大间距应符合规

范规定。

3.4.3.9进入落地式配电箱的保护管应排列整齐,管口应高出配电箱基础

50-80MM。

3.4.3.10暗配时,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距离不小于15MM。

3.4.3.11弯曲时,不应有褶皱凹陷和裂缝,弯曲程度不应大于管外径的10%,

弯曲半径不应小于6D,埋设混凝土或地下时,不应小于10D。

3.5隐蔽工程或单项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必须报验,监理方检验合格后方可进

行下道工序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