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宅建筑结构统一技术措施》的理解应用
任 旭
3.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3.1基础设计
3.1.1 天然基础
1. 筏板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进行整体
分析计算,柱下条形基础可按倒梁法计算。筏板基础宜按照有限元法计算其内力及配筋。采用天然基础时,应按规范要求计算地基变形量,且应保证其满足规范允许值要求。
《地基规范》3.0.2条(强条),按甲、乙及丙级地基分别规定;甲、乙级须计算,丙级有五种情况
2.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翼板、梁板式筏板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
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3. 基础梁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3%;梁、板上部钢筋全跨贯通,底部钢筋应不少于1/2全跨贯通。梁两侧
腰筋不小于Φ12@250。
注意倒梁说明
3.1.2桩及承台
1. 灌注桩竖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在非地震区取0.2%,地震区建议按表.3.1.2配筋。
表.3.1.2 灌注桩配筋 桩径 D (mm) 主筋 桩基安全等级 一级(A1) 箍筋 Φ加劲筋 Φ6Φ16 6@250 Φ12@2000 Φ7Φ16 6@250 Φ12@2000 Φ8Φ16 8@250 Φ12@2000 Φ10Φ16 8@250 Φ12@2000 Φ12Φ16 8@250 14@2000 Φ12Φ18 6@250 Φ14@2000 Φ6@250 Φ12@2000 Φ6@250 Φ12@2000 Φ6@250 Φ12@2000 Φ6@250 Φ12@2000 Φ主筋 二级(A2) 箍筋 Φ加劲筋 Φ400 6Φ16 500 7Φ16 600 8Φ18 700 10Φ18 800 12Φ18 900 12Φ20 Φ-------------
-------------
8@250 Φ1000 14Φ20 8@200 Φ1100 16Φ20 8@200 Φ1200 18Φ20 8@200 Φ1300 20Φ20 8@200 Φ1400 22Φ20 8@200 Φ1500 24Φ20 8@200 Φ1600 26Φ20 8@200 Φ1700 27Φ20 8@200 Φ1800 29Φ22 8@200 Φ1900 30Φ22 8@200 Φ2000 32Φ22 8@200 Φ2100 33Φ25 8@200 18@2000 18@2000 Φ33Φ22 8@250 18@2000 18@2000 Φ32Φ20 8@250 Φ18@2000 Φ18@2000 Φ30Φ20 8@250 Φ18@2000 Φ16@2000 Φ29Φ20 8@250 Φ18@2000 Φ16@2000 Φ27Φ18 8@250 Φ16@2000 Φ16@2000 Φ26Φ18 8@250 Φ16@2000 Φ16@2000 Φ24Φ18 8@250 Φ16@2000 Φ16@2000 Φ22Φ18 8@250 Φ16@2000 Φ16@2000 Φ20Φ18 8@250 Φ16@2000 Φ14@2000 Φ18Φ18 8@250 Φ16@2000 Φ14@2000 Φ16Φ18 8@250 Φ14@2000 Φ14@2000 Φ14Φ18 8@250 Φ14@2000 Φ6@250 Φ14@2000 Φ 根据广东地基基础规范10.3.9条,最小配筋率在非地震区取0.2%;地震区,当桩身直径为
400~2000mm时,截面配筋率取0.65%~0.3%,(小桩径取高值,大桩径取低值,中间可线性插值)。
国家规范8.5.2条,截面配筋率取0.65%~0.2%,未分非地震区和地震区。 桩基安全等级见94规范3.3.3条,一般取二级。
2. 大直径桩间支承剪力墙的承台梁应按非抗震框支梁的构造要求配筋。在无底板情况下,单桩承台间拉
梁应按拉弯构件计算,弯矩取两端墙柱底弯矩,拉力按两端柱的最大轴力的1/15(7度)、1/10(8度)
-------------
-------------
取值。对一般为协调变形而设置基础拉梁,应按非抗震框架设计,纵向拉力应按两端柱的最大竖向轴力的1/15取,再根据此拉力计算纵向受拉钢筋。如该梁还同时承担竖向荷载(如墙体),则该梁的钢筋应按拉弯构件计算。
支承剪力墙的承台梁应按非抗震框支梁的构造:梁上、下部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3%;沿梁高配置不小于Φ16,间距不大于200mm腰筋;支座处箍筋加密,加密区最小面积含箍率不应小于0.9ft/fyv。
参照广东地基基础规范10.5.3条第4点确定。拉梁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平衡柱底弯矩,改善桩的受力条件。8度区基底地震剪力一般不超过竖向荷载的10%,按此数值配置受拉钢筋使其能起传递地震力的作用。7度区可取其一半(此处取值偏于安全)。
3. 计算承台钢筋时,应按实际桩反力来计算。钢筋混凝土承台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0%。
梁式承台受力钢筋应满足梁最小配筋率要求。承台受力钢筋不宜小于Φ14,分布钢筋不宜小于Φ12。
3.1.3 其它
基础底面积的大小、桩基桩数计算时,可采用SATWE中D+L工况的柱底内力设计值除以1.2来代替标准值,当水平力较大时应复核。(或采用JCCAD所选用的荷载组合值)
复核主要针对单柱在风荷载下而言,对地震组合因有地震力提高系数,可不考虑复核
3.2地下室设计 3.2.1地下室外墙计算简图:
1. 一般情况按上端铰支,下端嵌固计算。
2. 当地下室顶板与墙身厚度相近时,可采用两端嵌固计算简图,此时地下室外墙顶部配筋应与地下室
顶板配筋同时考虑。
第1条是常规计算简图;符合第2条计算条件时,可采用两端嵌固,墙体配筋可减少,但要注意地下室顶板支座配筋
3.2.2 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取50mm。当有外防水时其钢筋保护层可适当减少。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1.6条(强条),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4.1.6条(强条);与当地审查机构沟通。
3.2.3 地下室外墙及其附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相同(塔楼柱兼做附壁柱除外);纵筋应相匹配。
为防止或减少竖向裂缝的产生,其水平构造钢筋单边配筋率宜大于0.2%,水平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50mm。
主要考虑施工方便,对高层塔楼还是先应保证其主要受力构件的安全度。
3.2.4
3.2.5 在仅考虑地下水浮力的情况下,当水头小于2.5m时,地下室底板优先选用板式结构体系;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