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通识课‘心理行为与文化’课堂重点笔记 下载本文

1家庭对人类产生影响,主要是依靠直接接触,不是靠某种明确的规则 2全面、深入、达到情感层次

#人需要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生物性的,社会性的,情感性的。 #父子轴的属性:连续性、权威性、无性爱性。

#许氏假设 (人的亲属集团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个假设)

1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亲属体系中,必有一种居支配地位的“轴”,轴是指二人关系,hi人之间联结的最小单位

2居优势地位的?轴?必有居优势地位的属性 3主轴的属性决定了各单体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4由主轴发展出了亲属体系中其他轴的相对关系 5?主轴的属性还影响到亲属体系以外的关系 #家庭关系中的四种轴--夫妻轴

非连续性--自我完结的,不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排他性--逐出他人或不愿与他人分享 性爱--受性的吸引

选择意志--可追求自己的意向 #父子轴

连续性 权威性 无性爱性

许氏假设的内容与评价

# 对于母子轴

非连续性(异性构成,自我完结)--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依赖--依赖他人的状态或态度 包容性--一体化行为或态度 扩散性--向各个方面扩散的倾向

力比多性(是弗洛伊德提出)--扩散了的或潜在的性爱 #许氏假说的重点是家庭主轴及其属性分析

#心理文化学派认为,(亲属体系)是人类人生中最重要的集团 #根据许氏假设,

传统中国家庭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 北美、北欧白人家庭:夫妻关系为主轴

印度教徒家庭:母子关系为主轴,父子关系为亚轴 日本家庭:父子关系为主轴,母子关系为亚轴 #几种亲属体系的特点

主导 夫妻 父子 母子 规模 小 较大 较大 代际关系 下一代中心 老一代中心 性爱 受强调 受贬斥 潜在状态 凝聚力 较小 大 较小 内与外 较小 非常明显 被淡化 权威 小 大 被淡化

许氏假设验证之中国家庭模式

#中国家庭的特点

台湾学者杨懋春概括的中国传统家庭特点包括:复式家庭、南溪制度、重男轻女 父对子期望高、财产共有

北大学者 岳庆平在?中国的家庭与社会?中认为:父家长制 大家庭制度 祖先崇拜 多子主义 尊老敬宗 蓄妾制度 南溪制度 父子世袭 重男轻女 孝亲意识 #中国家庭推崇的形式是大家庭

#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纵向的两代人的,代际关系)

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强化了亲子关系。父子关系的“连续性”、“包容性”。可以解释“父父?”子子“以及重男轻女、崇尚大家庭制度等特点

中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上)

# 传统的师徒关系是父子关系的延伸

#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关系的“权威性”与忠君 尊老 敬宗中国人格特点有关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中的多子主义,指的是要有尽可能多的男性后代 #孝行的推延---祖先崇拜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恋母仇父”的本能倾向。形成了恋母情结(即“奥狄普斯情结)

中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下)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在传统家庭中,夫妻关系常常要让位于父子关系。 #大的家庭受到性爱关系的忽视, #夫妻之间示爱被认为不妥

#父子轴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传统中国亲属集团的凝聚性和向心力。

许氏假设验证之美国家庭模式

# 四合院这种住宅方式,强调家庭内部的凝聚和向心,强调家庭内部与外部的分割 #乡村人际关系中分为两类

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非亲属关系还有拟亲属关系和其他关系) #夫妻关系具有非连续性与排他性 #在美国家庭中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

夫妻关系的性爱属性受到较大强调 美国家庭是父系制家庭

#父子轴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传统中国亲属集团的凝聚性和向心力。

#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是文化上的理想,在实际生活中也占主导地位。大家庭(或称复合家庭)既不是文化上的理想,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流行。

美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上)

#在美国社会中,爱情是一种不稳定的情感,以浪漫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不稳定的,家庭中夫妻之间不断示爱是维持婚姻关系的重要条件,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会导致代沟、奥狄浦斯情结 强调独立意志 #中国人的代际之间是以孝为联系的

#《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分别表现的是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的故事

美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下)

#美国人的家庭: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

夫妻关系的排他性、非连续性与美国人家庭的短暂性和离心性

相对于父子关系为主轴的中国家庭而言,父子关系的连续性和包容性,是中国人的亲属集团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性 #中国人的亲属关系:网状 美国人的亲属关系:放射状

集团:次级集团

次级集团的概念与连带原理

#次级集团: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目的而认为缔造起来的集团 # 造成不同社会的次级群体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文化 #集团这种社会造物的构成元素是人 #家庭是初始集团的典型代表

#属于次级集团的有:政党 工会 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