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说明书 下载本文

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说明书2

前 言

受常德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修编工作。 根据双方协议,本次规划中的有关专业规划由常德市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统一协调成图。在本次规划纲要审定之前,由中轨院常德规划组先对涉及城市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专项研究,用以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中规院常德项目组于1999年5月17日进住现场,在常德市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搜集了大量现状资料和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与有关委、办、局及区、县领导和专家多次座谈,听取对常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意见并多次召开论证会,对所辖两区、一市、六县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考察、调研,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项目组于1999年11月4日、5日向常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汇报了规划的初步方案和纲要初步成果,根据市领导部门和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综合各方案优点,对初步成果进行了认真修改,提出了本次规划纲要。2000年3月23日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9—2020)在由湖南省建委主持的评审会上获得原则通过。根据评审意见我们对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深入设计,提出规划成果。2001年1月6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会的评审。

2020年5月受常德市规划局委托,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常德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和《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的批复及常德市规划局提供的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平面图对规划成果又进行了完善。

本次规划工作得到了省、市、县、区及常德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特别是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的直接参与。在此一并致谢!

为表述清楚,本次规划以常德市“中心城区”表述市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江北城区”表述沅水以北的城区,“江南城区”表述鼎城区及武陵镇政府所在地城区,“德山开发区”表述德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区,以区别于行政区划。 第一章 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现状概况

1.地理及交通区位: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介于东经110ο29’—112ο18’,北纬28ο24’—30ο07’。北与湖北省恩施、宜昌、荆州三地区接壤,西与张家界市相邻,南、东与益阳地区毗连。319、207两条国道线横贯全市,长(沙)常(德)高速公路,湘北公路干线全线建成。澧水、沅水流域航道沟通常德市与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联系。境内还有枝柳、石长两条铁路,其中石长铁路贯穿常德七个区县,沟通京广、枝柳两大交通动脉。常德二级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广州、深圳等七条航线。

2.行政区划:全市含武陵、鼎城二区、津市市及汉寿、安乡、澧县、临澧、桃源、石门县等两区一市六县,总面积18190平方公里。市政府驻武陵区。

3.社会经济:199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595.0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03.7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103.4亿元,第二产业115.7亿元,第三产业84.6亿元。

4.资源条件:常德市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盛产稻谷、棉花、牲猪、鲜鱼、禽蛋、油菜籽、柑橘、苎麻、烟叶等,其中棉、油料、蚕茧、水产品的产量和商品量均居全省第一;常德市矿藏资源较为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矿产45种,占全省已知矿种的41%,探明储量的24种,其中金刚石矿、雄黄矿、石煤矿储藏量在全国占第一位,磷矿、

石膏矿、石英砂矿、澎润土矿储藏量为全省第一;常德市境内自然地貌山地、丘陵、平原各具特色,自然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自古就有“风景之国,文物之邦”的美誉。至1998年底,全市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常德市劳动力资源充裕,1998年全市共有社会劳动力321.18万人,占总人口53.98%。

5.气候条件:常德市域地处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分,雨水集中,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常德市域雨季集中,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且少雨年与多雨年降水量变化较大,少雨年干旱突出,多雨年洪涝严重。不同季节存在低温冷害和水热不调的现象,灾害性天气较多,春季常有寒潮与洪涝易酿成灾,夏秋多有干旱及秋涝;冬季冰冻时有出现,9月中、下旬易遭“寒露风”危害。

6.地形地貌:常德市域地处洞庭湖平原,地貌类型丰富,其中以平原为主,山、丘、岗、湖兼有,形成“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的结构。常德地区西北部属武陵山系,中低山区;中部多见红岩丘陵区,其间也出现断块隆起山(如太阳山)和蚀余岛状弧形山;东部为沅水、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平原区;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组成中山区。整个地势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

7.水文地质:由于地处洞庭湖平原,全市水系完整,河流稠密,数百条溪河汇于沅、澧两大水系。境内沅江长164公里,澧水长169公里,水能资源丰富。常德地区地下水分布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6.5%,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全区有地下暗河139条,地下热水(温泉)13处。

常德地区建筑场地大部分在第四系松散土层上,仅桥梁、水坝及部分工程在坚硬岩层上。其中,松散土层区系第四纪全新统、更新统土层区。广布于安乡县、汉寿县、临澧县、澧县、常德市区、津市市及石门县、桃源县城关镇;坚硬岩层区主要分布于石门、桃源和澧县西北部、临澧西部、市区西部及汉寿县南部等地的山区和丘陵区。石门县、临澧县石灰岩分布较广,但岩溶地貌对构筑物有一定影响,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注意渗漏和地下溶洞等发育情况。

8.中心城区建设现状:常德市中心城区是本次规划的主体,它主要分为三部分:即江北城区,为主城区市政府所在地,建设用地面积29.8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9.76万人;江南城区,位于沅江南岸,为鼎城区政府及武陵镇所在地,建设用地面积7.7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8.76万人;德山开发区位于市区东南,建设用地面积10.6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8.73万人。中心城区现有城市人口47.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1万人,农业人口5.34万人,暂住人口9.5万人。

2、 上版规划的执行情况和修编的必要性

1.总体规划编制历程:常德市于1958年和1975年编制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常德市为常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纺、机械为主的工业城市,长江水系的内河港口。城市人口到85年发展到20万人。由于当时机场资料不全,依据不足而未能上报。1980年,在重新分析研究城市现状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第三次着手编制了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1年经省政府审批,是解放以来第一部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对指导当时城市建设,加速城市发展以及形成初具规模的常德城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上版规划执行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适应撤区建市行政体制变化,1989年常德市又重新制定了新一轮总体规划,并于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由于该版规划指导思想正确,内容全面,布局合理,为常德市未来长远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该版规划指导下,常德市新建了体育中心、武陵大道、洞庭大道、柳叶路及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的面貌和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支撑了第八届省运动会和99年亚洲皮划艇锦标赛以及相应的各类商品交易会的举办,支持了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常德市社会、经济的快速

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常德市建城区面积由1988年的22.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近50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由23.37万扩展到32.41万(实际居住人口达47.25万)。人均道路、绿化、居住面积均已达全省先进水平。常德中心城区的三城格局和城市路网骨架已初步形成,并开始显示出城市临江近湖山水交融和城郊秀丽的田园风光的景观特色。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原规划亦未能完全得到执行,如石长铁路走向被改,原鼎城区的中心绿地被占等给城市的合理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修编的必要性: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原总体规划在某些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如原规划编制于80年代末,规划观念、依据仍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的设立,突破了原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对外交通设施的完善,城市布局应做相应的调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目前已经超过原总体规划的规模;面临新的世纪,常德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因此经省主管部门批准对原规划进行必要的修编。 3、 规划背景

1.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提出了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已经由过去以国家计划投资为主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不少地方经济处于调整之中,而地处湖南省西北边缘的常德市国内生产总值也位居全省第二,其在全省的地位愈加重要。 3.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常德从农业大市建为农业强市的战略。相应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则要集中在城市,利用城市的综合优势,发展支农型产业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也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寻找销售市场。同时在目前国企改革加快步伐之际,也必须积极参与竞争,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为二十一世纪的长远发展、为常德市在地区乃至全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4.常德地处内陆,但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大大改善了其对外交通条件,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本次规划修编重点 1.确定城市发展战略。

2.调整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 3.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城市交通系统。 4.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 第二章 规划依据和指导思想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1996年18号文“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湖南省《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5. 湖南省及常德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二O一O年发展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城市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思想,按初步现代化的标准规划城市的未来,保证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立足现实,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节约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一致。

4.强调系统观念,认真研究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发挥城市

规划的龙头作用。

第三章 规划期限及城市规划区 一、规划期限

按《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本次规划期定为2020年,近期为2005年,远景考虑2020年以后20—30年。 二、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武陵区;鼎城区的武陵镇、灌溪镇、石门桥镇、斗姆湖镇和白鹤山乡;德山科技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太阳山林场,总面积约638平方公里。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现状基础

常德市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代城镇发祥地之一,其城镇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城镇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虽有部分新兴工业兴起,但规模都不大,对常德市城市及市域城镇体系发展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心城市遗留下来的历史基础很薄弱。常德市域城镇及其体系的真正发展还是建国以来之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可以预见,跨世纪的常德市城市发展将是常德城镇体系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时期。

常德市市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捷,经济区位特殊,地处我国“东靠西移”战略的中间地带,位于长江产业带的中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经济发达的沪、苏、浙与相对落后的云、贵、川的过渡区。它既受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中心的南中国经济圈的辐射影响,也是湘西北汇入长江经济带的必经通道,是以武汉为中心的七省一市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德市农业资源丰富,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常德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金刚石矿、雄黄矿、石煤矿储藏量在全国占第一位,磷矿、石膏矿、石英砂矿、澎润土矿储藏量为全省第一。常德市境内自然地貌各具特色,自然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自古就有“风景之国,文物之邦”的美誉。常德市劳动力资源充裕,经济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经济总量多年居湖南全省第二。农业是常德市的优势产业,农业总产值历年高居全省榜首。全市已形成以轻工、食品、纺织为支柱,以机械、电子、建材、化工为骨干的门类较齐全的加工工业体系。桥南市场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市场之一,区域商贸、物流、人流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外向型经济已经起步,外商投资企业在农业、工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有所突破。但是,常德市经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90年代以来,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层次较低,所占比例较小。

常德市目前虽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交通方式齐全,但快速、高效的交通体系仍在形成之中。全市科技教育水平不高,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较低,已严重制约了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常德市地处洞庭湖滨,洪涝灾害也成为常德市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此外,受地形、地势以及治理措施等条件的限制,常德市酸雨现象相当严重。常德市作为整个市域的中心,经济、人口的集聚程度不强,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力还不明显。 二、常德市跨世纪的城镇发展战略

常德市跨世纪的城镇发展方针为:强化中心城市,加强县城建设,积极发展中心镇。具体为:(1)突出市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改变其目前城市功能单一的局面,扩大城市规模,从而增强其对周围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2)积极培育和发展片区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所在片区的发展极核。(3)加快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 中心城市的发展。首先,努力提高中心城市经济效益和地区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市综合

生产功能。在利用本地区资源、交通和能源的基础上,完善工业体系结构,形成以食品、纺织、建材、机电和能源为主体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地区竞争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其次,突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区域性市场的建设,促进人员、商品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且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提高城市辐射功能,形成城市——区域的整体功能体系。利用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联系、技术扩散和人才交流有效地带动区域发展,使城市成为区域的信息和创新中心。提高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实力,尽快使其发展成为大城市。

重点建设石门,考虑津市、澧县的共建,它们将作为城市一级经济区的中心,促进各自区域的发展。桃源设市并作为南部经济片区的副中心,协同市域中心城市一起共同促进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县城建设。首先,扩充县城经济发展;其次,加强县城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建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小城镇发展。结合户籍管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扩大范围,减少层次,使小城镇发展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与现代化之路。 常德市城镇发展布局将在现有基础上形成“一个中心,两大城市群,三条轴线,四类空间,五个等级”的战略布局。一个中心即以常德市为市域中心城市;两大城市群是以石门为核心的西北城市群和以津市-澧县为核心的东北城市群;三条轴线是指南部发展轴(319国道、1848省道、石长线、长常高速公路沿线)、北部发展轴(从津市、澧县沿澧水流域到石门)和中部发展轴(207国道、石长线和1836省道沿线);四类空间是以常德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以各城镇发展轴为依托的城镇密集区,以交通干线和沿线重要城镇为骨干的城镇点轴发展区和西部山区的城镇点状发展区;五个等级是指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镇的五级城镇体系结构。

根据市域各地区存在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差异性,以及片区的经济和产业联系,城镇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按照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地区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将常德划分为三大城镇经济区:常德城镇经济区、石门城镇经济区和津市-澧县城镇经济区。常德城镇经济区:加强市域中心城市的建设,用快速干道联系主城和卫星城镇,形成大都市区;培养桃源作为片区副中心,形成主次中心极核式的城镇体系;同时加快南部沿319、长常、常石高速公路沿线的城镇密集区和小城镇的发展。石门城镇经济区:加强石门为中心的城镇群建设,培育石长铁路、澧水流域的沿线城镇密集区,重点发展壶瓶山、新安、合口、新关等重点城镇的建设力度,通过它们促进西部山区的开发。津澧城镇经济区:实现津市-澧县联合组成常德市域东北片中心城市,加强津澧为中心的城镇群建设。

常德市城市开发管制分区强调城市和乡村在空间上发挥各自的优势,按建设模式(空间形态)和生态保护(空间类型)进行开发管制分区。

按建设模式划分管制分区。(1)大城市地区。合理组织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结构,确定城镇建设用地的主要发展方向,组织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和辐射力,避免蔓延式的扩展,着重建设新兴功能区域,强化周围城镇的功能建设与引导,使中心城市的功能有效地扩展到区域中,形成“城市区域”。(2)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的盲目延伸,协调城镇之间在用地结构和区域设施等方面的关系,建设区际快速交通并限制城镇连片蔓延发展,强调组团式的布局。(3)城镇点轴发展区。解决好城镇对外交通与城市形态结构的关系,避免对外交通在城市中穿越,防止城市沿路开发的形态。(4)城镇点状发展区。要加强重点镇的建设,提高小城镇的规模与实力,形成区域发展的极核。 按生态保护策略划分管制分区。(1)城镇地域。以城镇型景观为主体的地域,是市域二三产业的布局地区。(2)开敞空间。是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的区域。(3)生态敏感区。维护市域生态环境的地域,以维护原生环境为主,可以进行能为地域生态所容纳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