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埋下伏笔。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二.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______。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2
教师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小石潭记》学情分析
首先,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近两年学习文言文的经历,相对而言,已有一定文言知识的积淀,具有独立借助注解、工具书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有一些实词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翻译时有一定的难度,应特别强调。大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其次,尽管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由于人生经历有限,他们很难体味出作者寄寓景物中的情感,因此,应注意背景的介绍,并联系苏轼、刘禹锡等人的相关经历与作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蕴涵的孤独悲凉之情。
最后,学生对景物的描摹是薄弱环节,而本文中的写景自有独到之处,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相当的借鉴和促进作用。故宜引导学生品味其妙处,并在作业中设计一道仿写题,以作训练。
《小石潭记》效果分析
2
教师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教完《小石潭记》,我的感受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一反以往学文言文被动、沉闷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选好角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文言文教学,过去多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教《小石潭记》选择了这样一个教学角度:把对课文的阅读感悟与作者的心路历程、情感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欣赏主线,把课堂设计为“描绘画面──感悟情感──点评写法——背诵经典”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让学生自主参与,以情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文言文学习与现代写作结合起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值得探究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抓住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幽美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复杂的感受和情怀。这是文章突出的文学成就之所在,是大家的欣赏点,也涉及文章的主题。二是课文的亮点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多角度的写景),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欣赏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起欣赏的审美情趣。
3.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