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1) 下载本文

浅谈怎样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李运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增加了“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课用来解决数学中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小学数学知识传授课,也不是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那么,如何上好数学实践课呢?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如何让实践活动课上的“妙趣横生”?

一、课前收集,自主整理

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准备一般指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主要指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用具等。要上好实践活动课,教师备课时首先要研读教材,通过教材设置读出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还需要研究学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怎么让孩子去操作探究。只有读懂了学生,我们选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探究”。这样设计的教案才会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学生准备:主要是让学生搜集、查阅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准备动手操作探究的学具材料。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如阅读报刊杂志、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学生在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拉进了与教材的距离,熟悉了

授课内容,比起单纯学生预习效果要好的多,学生也更感兴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准备课堂上动手操作的学具材料。学生准备越充分课堂效果就越好,可以说学生是相当重要的“教学资源”,若想讲好“数学实践活动”课,就要充分发挥学生这种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

二 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活动目标

实践活动课在总体目标上非常强调联系和综合。具体到一节课,笔者在备课时,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拓展的范围,除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还注重分析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到数学活动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据,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再确定教学目标。

例如,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实践活动”“点击双休日”,本节课中既有统计知识和长方形、正方形知识,又渗透了家校之间的联系。鼻子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儿童的心理需求:双休日我该干什么?什么事情是我双休日最愿意做的?其他小朋友们双休日都在干什么?这可能是三年级小朋友经常会思考的问题。正确引导儿童校外活动,使学生在校外特别是在双休日中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三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优化活动课的课堂效果

兴趣可以提供无穷的学习动力,实践活动的内容选定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出发,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和解决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教师应努力创设既有现实性、可操作性、探究性、挑战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综合性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有趣、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也可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个体的有效参与。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

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

四 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看到这则内容,笔者心底那一股儿时的思绪不由地涌现在眼前。小时候,每当和妈妈手牵手走在阳光下,总会这样说:“妈妈,你看我的影子有多高呀!”有的时候也会这样不高兴地说:“妈妈,我怎么变矮了呢?”当时妈妈总是急于去干活,而无心给笔者说个明白。今天面对这个实践活动内容,那股急于让学生弄清影子的知识,让学生参与的激情荡漾满怀,于是这个星期天,便给学生留下这份具有探索意义的作业:“阳光的伙伴——变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