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下载本文

泛红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

(2) 意义:提示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5)神乱

(1) 焦虑恐惧:见于卑惵、脏躁等病。多属虚证。 (2) 狂躁不安:见于狂病、外感热病等。多属阳证。 (3) 淡漠痴呆:见于癫病、痴呆等。多属阴证。

(4) 卒然昏倒:病人突然尖叫,随即昏倒,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诞沫,常因咬破舌尖而出现血沫,醒后如常。见于痫病。 二、望色

1.概念: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 意义:

1) 面部颜色属血、属阴,是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可反 映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及邪气的部位。

2) 面部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可反映脏腑 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3.常色与病色

1) 常色:即正常的、无病的面色。 (1)特点:

明润:即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

含蓄:即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我国人属黄种人,其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分类:

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特点: 晦暗:即面部皮肤枯槁晦暗,是脏腑精气虚衰的表现。

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1)判断病情轻重

善色:即面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与面,属新病、轻病、阳证,称为“气至”。

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荣润于面,属久病、重病、阴证,称为“气不至”。 (2)五色主病

面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或失血证。 面色白光白虚浮--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面黄: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脾胃气虚。 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面目肌肤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 面赤: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属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颊泛红游移不定--戴阳证。 面青: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属寒盛、痛剧。

面色、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间,又称苍黄--属肝郁脾虚。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显现青色--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色黑而暗淡--多属肾阳虚。 面色黑而干焦--多属肾阴虚。

眼眶周围见黑色--多属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三、望形体

1.概念: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内容:

1)形体强弱

体强:即身体强壮。如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体弱:即身体衰弱。如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说明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 2)形体胖瘦

胖而能食,肌肉结实,神旺有力--为形气有余。 多属精气充足,身体健康。 胖而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为形盛气虚。 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 体瘦颧红,皮肤焦干--为形瘦阴虚。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3)体质形态

阴脏人:体型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特点: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后易从阴化寒,导致寒湿内停。 阳脏人:体型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特点:阴较亏而阳偏旺,患病后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阴阳和平之人:又称平脏之人。体质介于前两者之间。 特点:阴阳平衡,气血调匀。 四、望姿态

1.概念: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内容:

1)动静姿态:凡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为病在表;凡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为病在里。 (1)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多属肺实气逆。 (2)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肺虚体弱。

(3)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热证、实证。 (4)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5)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 (6)蜷卧缩足,喜加衣被--多属虚寒证。

(7) 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属咳喘,或水饮停于胸腹。 (8)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多属气血大虚,或脱血夺气。

2)衰惫姿态 观察衰惫姿态,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程度和疾病的预后。 3)异常动作

(1)睑、唇、指、趾颤动--为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2)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肝风内动。 (3)卒倒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 (4)恶寒战栗--疟疾发作,或伤寒欲作战汗。 (5)肢体软弱,行动不灵--多属痿病。 (6)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 多属痹病。 一、望头面 1.望头部

1) 囟门突起(囟填)--多属实证。但在小儿哭泣时囟门稍有突起为正常。 2) 囟门凹陷(囟陷)--多属虚证。但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3) 囟门迟闭(解颅)--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4)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智力低下--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5) 头摇不能自主--动风先兆,或老年气血虚衰,脑神失养。 6) 发黄稀疏,干枯易落--精血不足。 7)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不泽--疳积病。 2.望面部

1)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

2)口眼歪斜 --风邪中络,其病较轻。若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者,是 风中脏腑,其病较重。

3)“苦笑貌”--多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 二、望五官 1.望目 1)“五轮”学说: 瞳人-肾-“水轮”; 黑睛-肝-“风轮”; 两眦血络-心-“血轮”; 白睛-肺-“气轮”; 眼睑-脾-“肉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