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编制说明编写格式 下载本文

附件13

《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编 制 说 明

《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组

2014年3月

项目名称: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 项目统一编号:No.2013-68

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

编制组主要成员:徐海根、丁 晖、吴 军、崔 鹏、马克平、孙红

英、高 欣、姚一建、柯 欣、蒋志刚、刘迺发、秦卫华、房丽君、陈小勇、王剑伟、曹铭昌、乐志芳、卢晓强、李佳琦、江建平 杨晓君、蒋学龙、陈 炼、刘 立

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蔡木林 标准处项目管理人:段光明

2

目 录

1. 项目背景 .................................................................................................................. 1

1.1 任务来源 .......................................................................................................... 1 1.2 工作过程 ..........................................................................................................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 2

2.1 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 2 2.2 国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管理的相关要求 .......................................................... 2 2.3 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 .............................................................. 3 2.4 现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3. 国内外生物种监测及标准制定情况 ...................................................................... 4

3.1 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 .................................................................. 4 3.2 英国 .................................................................................................................. 5 3.3 瑞士 .................................................................................................................. 6 3.4 德国 .................................................................................................................. 7 3.5 美国 .................................................................................................................. 7 3.6 中国 .................................................................................................................. 9 4.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 11 4.1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 11 4.2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 12 4.3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 12 5. 标准内容结构 ........................................................................................................ 14 6 主要条文说明 ......................................................................................................... 14

6.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4 6.2 术语和定义 .................................................................................................... 15 6.3 监测方法 ........................................................................................................ 15 6.4 监测内容和指标 ............................................................................................ 24 6.5 监测时间和频次 ............................................................................................ 26

6.6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8 6.7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 28 6.8 监测报告编制 ................................................................................................ 28

i

《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下达了《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2013-68。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

1.2 工作过程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的有关要求,项目承担单位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组。标准编制组成员即时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在前期项目研究、文献资料分析和基础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开展标准编制工作的原则、程序、步骤和方法,最后形成开题报告和文本初稿。

2013年7月22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专家对《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项目进行了开题论证,与会专家和管理部门代表充分肯定了本标准编制工作的必要性、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内容,一致同意该项目开题,并对文本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成果为系列标准,包括制定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等生物类群的监测技术指南。

标准编制组根据开题论证意见,进行了补充调研、专家咨询与讨论及部分野外测试,对标准初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1 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生物多样性公约》第7条要求通过抽样调查和其他技术,监测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及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201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意义重大的全球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即爱知目标)。该目标涵盖自然生境的保护和恢复、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濒危物种的保护与恢复、遗传多样性的维护等方面,是指导今后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纲领。实现全球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并评估其进展情况,需要制定相关监测指标、方法和标准,建立监测系统,开展长期监测工作。

新成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以及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都提出了开展全球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估的工作方向。制定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建立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前提。

2.2 国家及环保主管部门管理的相关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25号),要求建立生物物种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的动态变化,科学预测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007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环发[2007]163号)。该“纲要”把“生物物种资源监测和预警机制研究”列入其优先项目。

2010年9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第126次会议审议批准,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该战略和行动计划确定了包括“到2015年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的近期目标、“到2020年,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得到完善”的中期目标,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预警和管理水平”的战略任务,规划了“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的优先领域和行动。

周生贤部长多次谈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性,要求“抓紧建立监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能使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