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护、监测和执法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进一步强调要“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
2.3 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簇,根据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的需求,研究制定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生物遗传资源采集、经济价值评价与等级划分,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技术导则与规范。因此,制定生物物种监测技术指南是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
2.4 现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积累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和经验。但整体上,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十分薄弱。就监测标准而言,我国制定了60多项有关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的国家、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对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体系建设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一是体系不健全。缺少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应在国家层次统筹规划,系统地设计和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体系,逐步制定和发布实施与生物多样性监测有关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是系统性不够。各主管部门往往从自身需求出发,分别制定本部门、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导致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各行其是,标准之间缺少关联。
三是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有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长期得不到应用;有的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修订。
为改变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落后的局面,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尽快编制和发布一些急需的监测标准。通过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环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设立了“生物物种资源监测技术指南”项目。该标准为系列标准,包括制定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等生物类群
3
的监测技术指南。
3. 国内外生物种监测及标准制定情况
3.1 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
当前,生物多样性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具有长期、复杂、后果滞后和难以预测的特点。对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动态的网络监测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认知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对其进行量化研究,而且还有助于认识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导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的影响。2008年,DIVERSITAS和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宣布成立了收集、管理、共享和分析世界生物多样性现状和趋势的新机构——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GEO BON)。GEO BON主要致力于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尺度推动生物多样性观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更好地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提供技术支撑。
在技术层面,GEO BON分为9个工作组,分别是遗传多样性工作组、陆地物种多样性工作组、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淡水生态系统工作组、海洋生态系统工作组、生态系统服务工作组、模型工作组、数据集成工作组和指标工作组。在组织层面,GEO BON还建立了区域或国家联络点,负责组织开展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有关工作。如亚太区域建立了亚太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 BON),日本建立了日本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JBON)。
GEO BON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标准制定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重要生物多样性变量(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EBVs)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建立了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气候变化观测变量(ECVs),且在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IPCC ECVs的启发,GEO BON通过分析已有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指标,提出了包括基因水平、物种种群、物种生活史、群落构成、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等几个方面的重要生物多样性变量,为在全球尺度制定一套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
(2)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手册
为推进全球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GEO BON正在编写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手册(GEO Handbook on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该手册共
4
分14个章节,涉及生态系统、物种资源、遗传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等不同的层次,在生态系统层面又细化为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观测手册还将就志愿者参与、能力建设、遥感观测和模型分析等几个内容分别进行介绍。
(3)其他监测标准与指南
GEO BON的各工作组也组织编写了部分监测标准与指南,指导区域或国家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如陆地物种观测工作组组织编写了蝴蝶监测手册,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工作组编写了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手册。
3.2 英国
英国从1962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90余项监测计划。英国实施了鸟类监测计划,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策略,在全国设有2800个1×1 km2的样方,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每年每样方开展3次监测,有2300名志愿者参与各类样方监测工作。
英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National Amphibian and Reptile Recording Scheme,NARRS)是一个全国范围的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从2007年开始实施,其目的是监测英国所有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状态(http://www.narrs.org.uk/)。该计划由英国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基金会(The Amphibian and Reptile Trust Fund)牵头。英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全国划分为1km×1km的方格,从中随机选取400个方格。对于两栖动物监测,调查每个方格中池塘内的两栖动物,城市化或半城市化率大于50%面积的方格以及明显不适于两栖动物的生境(如海洋、河口、内陆深水区等)被排除在外;主要采用目视法(包括寻找卵)、网捕法、夜间灯光搜寻法,每个池塘进行1-3次重复调查;志愿者在每年的春季开展监测,记录两栖动物的种类、数量、成体、幼体、栖息地状况等信息。对于爬行动物监测,在这些方格中选择爬行动物喜于利用的微生境,如荒野、草地、灌丛、林缘等;监测的主要方法是目视遇见法和人工覆盖物法;志愿者需要在晴朗的天气开展调查,早春时节在中午,晚春时节在早上;每个地点需2-3个小时,至少重复3次;记录的信息包括调查时间(包括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气象信息、生境信息、行走的时间和距离、物种种类、性别、数量、位置等。
英国蝴蝶监测计划(The UK Butterfly Monitoring Scheme, UKBMS) 的任务
5
是评估英国蝴蝶种群的现状和趋势,目前有超过1800个样点,调查的样线长度超过56万公里,监测的蝴蝶达71种。
英国在各类监测计划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监测指南或手册,如地衣、苔藓、维管束植物、鱼类、两栖爬行动物、鸟类等物种监测技术指南,湿地、林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指南,并在监测工作中十分重视标准的培训工作。
3.3 瑞士
瑞士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鸟类、蝴蝶和植物等进行监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1996年开始着手建立全国性的监测计划----瑞士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BDM)。该计划的目的是监测整个瑞士所有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变化。BDM选择了34个指标,其中12个状态指标、15个压力指标、7个响应指标(http://www. biodiversitymonitoring.ch/en/home.html)。大部分监测指标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但Z7-景观水平上的物种多样性和Z9-生境水平的物种多样性要通过野外监测获得。BDM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设计监测样地。监测的网格数目对观测成本有直接的影响,每个指标所选择的网格密度综合考虑精度和成本因素。BDM规定的精度是90%,根据双侧T检验计算,Z7指标约需500网格,而Z9指标约需1600个网络。Z7指标的实际监测网络是系统分布的520个1km2的正方形单元;在网格单元内,沿对角线方向设置2.5 km长的样线,在春季和夏末分别观测一次,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的物种种数(维管束植物、蝴蝶、鸟类等),以计算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Z9指标的实际监测网络是1600个平均分布的10 m2观测点。调查样点内所有的维管束植物、鸟类、软体动物等。BDM项目从2001年开始实施,每年随机抽取样地总数的1/5进行观测。Z3-瑞士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和Z4-瑞士国内面临全球灭绝的物种数量的指标值可从Z7、Z9的观测数值计算。
在植物监测方面,在取样单元内设置2.5km样线,观测者从两端同时进行,记录样线两侧2.5m范围内的维管束植物种类,春季和夏季末期分别进行一次,这样数据收集可以最大限度地跨越花期变异。在蝴蝶监测方面,在取样单元内沿对角线设置两条2.5km长的样线,每隔2-3个星期,选择晴好天气(风力≤3级,风速≤19km/h,温度>13℃,阳光≥80%),观测者分别从两端沿着样线行走,用掌上电脑记录下5m范围内所有的蝴蝶种类,低海拔地区观测时间在4月
6
21日-9月21日,高海拔地区在7-8月期间,高、低海拔均观测四次。在鸟类监测方面,在4月15日-7月15日期间,由随意指派的鸟类志愿者,采用领域制图法开展监测。每个样地内,志愿者沿着不规则的样线调查,以覆盖整个样地,检测到所有繁殖鸟类,森林区域比开阔区域的样线要长。
从以上可以看出,瑞士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十分注重标准化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监测标准。
3.4 德国
德国也开展了大量的生物物种监测项目。蝴蝶监测项目开始于2001年,在联邦北莱茵州-威斯特法伦州进行。2005年德国推出了一个全国性的蝴蝶监测计划,截止2010年已建立650个样点。该计划是在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FZ)的协调下进行的,有超过500名志愿者用标准化的方法在德国境内开展蝴蝶监测。
3.5 美国
圣诞节鸟类调查于1900年启动, 至今已有110多年。调查人员在圣诞节前后数周内(一般从12月14日到翌年1月5日)的某一天调查一个直径为24.14 km(15 miles)的圆形区域内的所有鸟类。在每一个调查区域内, 组织至少10个志愿者分成若干小组, 沿着预设的路线进行鸟类数量调查。该计划自实施以来, 已从最初的25个调查区域增加至2008年的2124个, 并有5000个以上志愿者参与此计划的野外调查工作。目前, 圣诞节鸟类调查区域已覆盖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和巴西等多个美洲国家。
北美繁殖鸟类调查于1966年启动,至今开展了40多年。该计划组织志愿者在每年鸟类繁殖高峰期, 沿着公路开展鸟类调查。每条样线长39.43 km(24.5英里), 每隔805 m(0.5 miles)设置1个记录点。在每个记录点, 调查者在3 min内按照样点法记录距调查者402 m(0.25 miles)范围内的所有听到或者看到的鸟类个体。每次调查从太阳升起的1.5 h后开始, 持续记录5 h后结束(http://www.pwrc.usgs.gov/bbs/)。到目前为止,BBS计划在北美大陆设置了4100多条样线,记录了420多种鸟类,原始数据和420多种鸟的趋势估计资料都可从BBS网站下载(http:// www.pwrc.usgs.gov/bbs/dataentry/)。
2000年由议会拨款,美国内政部下属的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