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编制说明编写格式 下载本文

方地区在6月末至9月初,中南部亚热带地区在5月至10月,南方热带地区在4月至11月。一般自生长季的起始至末期,每两周监测1次;在子实体发生盛季,可每周监测1次。对于一些形成革质或木栓质子实体的一年生种类,在生长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各监测1次。子实体多年生的种类在每个生长季的末期监测1次。由于子实体的发生年际存在差异,在保证监测结果可比性的基础上,监测时间和频次可根据生长季作一定的微调。

需要注意的是,监测时间一经确定,应保持长期不变,以利于对比年际间数据。因为监测目的及科学研究的需要,可在原有监测频率的基础上增加监测次数。

6.6 数据处理和分析

本标准推荐了陆生维管束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内陆水域鱼类、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蝴蝶、土壤动物、大型真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重要值、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资源量和生物量、环境状况指数等。这些分析方法均来自权威的专业教科书。

6.7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本标准从样地(段面)和样方(样线)设置、野外监测与采样、数据记录整理与归档、人身安全防护等角度,提出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要求。

6.8 监测报告编制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报告的编写格式和主要内容。

28